泸县“三三”法治护航体系 护航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08-15 12:37:27
     

  中国建筑之乡、国家深层页岩气示范区建设重要基地、西部经济百强县、地处成渝双城经济圈核心腹地的百万人口大县泸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矛盾纠纷持续涌现,一定程度阻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统筹发展与安全中,泸县政法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法治建设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创新探索“三转、三抓、三联”法治护航体系,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以高水平法治、高效能治理护航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并连续两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县,2023年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跃居全省第13名、泸州市第1名,成功创建全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
  


  释放“三转”新战力
  
  产法协同“齐步走”

  
  服务围着产业转。针对培育做强建筑总部经济,整合政法资源加大建筑产业扶持保护力度,泸县成立全国首个县级建筑业法律服务中心,组建起全省唯一一支打击建筑领域犯罪侦查队,推行案件受理、纠纷调解、法律援助、法务培训等一体联动联办,选派11名政法干警、专家律师入驻建筑业总部,靠前加强司法保护,累计为建筑企业挽损6.9亿余元。
  
  保障围着项目转。泸县主动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围绕页岩气综合开发利用,全周期实施项目警长、企地联防联控等机制,推动成立“项目警务服务中心”,在107个钻井及配套项目中布点设立项目警务室。与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等机构携手合作,在全国率先推广应用页岩气开发“红绿灯”联控机制,地企联动、警企联勤合力化解矛盾纠纷1200余起,助力落地投资526亿元,产气量突破61亿立方米。
  
  解困围着企业转。能动履职投身经济主战场,常态化组织政法干警进园区、入企业、访工地排忧纾困,设立企业专属网格、非公企业纠纷调解委员会,开展企业“法治体检”675批次,化解涉企矛盾纠纷500余件。针对合同诈骗、职务侵占等侵害市场主体问题,与税务、工商、银行等部门搭建协作机制,运用“专业+机制+大数据”实施穿透式打击,依法快侦快破、快速追赃涉企案件。最近3年受理商事案件11158件,破获伪造公司印章、职务侵占等经济犯罪案件60余件,打掉“黑灰产”犯罪团伙3个,有力维护了公平有序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推行“三抓”新战法
  
  除险稳增“跑步上”

  
  苗头风险源头抓。针对矛盾纠纷主动发现不力、经济社会领域风险隐患较多等问题,泸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政法机关牵头统筹,撬动打通工作堵点,制定协调联动机制12项。线下以综治中心为依托,网格化管理服务为基座,线上开发智慧调解平台,打通行业部门间信息壁垒;通过推行“线上+线下”信息双轨采集模式,实现非警情纠纷、人民调解、12345热线、行业部门等矛盾纠纷“信息一口入、数据一网转,服务一站办”。泸县年均引导调处矛盾纠纷3000余件,矛盾纠纷总量下降42.5%,培育太伏镇推行“一站式”联动解纷工作法,有效提升了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2023年,中央政法委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104个“枫桥式工作法”单位,我省4个单位入选,泸县太伏镇(“一站式”联动解纷工作法)位列其中。
  
  燃点风险策略抓。针对征地拆迁、项目建设、劳资纠纷等多发性风险,泸县实体化推行“5+X”风险统筹处置机制(“5”即政法、宣传、公安、信访、县值班室专人联动值守,“X”即多方协同、响应联动);完善突发事件“研、交、办、督、结”清单制推送、闭环式处置流程,全方位压紧压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近3年以来,累计研判分析、落地管控风险1582条,妥善消除重大风险隐患625件次,电信网络诈骗发案率在2022年降幅59.1%的基础上再降27.4%。
  
  系统风险兜底抓。针对经济下行、企业资金链断裂等诱发的行业领域性风险,政法系统主动作为、能动司法,积极用足用活法律与政策工具箱,为风险化解换取时间、争取空间,针对性解决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充分考虑“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等优先战略,采取破产和解、重整清算、活封活扣等方式,顺利推动多个“问题楼盘”重启盘活,一大批遗留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坚决确保重大风险“慢撒气、软着陆”。
  


  开辟“三联”新战域
  
  川渝双圈“同步推”

  
  生态川渝联护。泸县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立足接壤重庆永川、荣昌,水系横跨川渝,常态开展“河长+警长+检察长”上下游共同巡河,促进跨界河流执法司法“分段治”变“全域治”。围绕保护长江及跨域支线流域生态,泸县政法系统会同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管局等多部门联合执法180余次,推动“十年禁渔”、生态补偿、增殖放流等10余项联动机制深度融合,协力构建沿岸水域“上下游联动、干支流共防”司法保护新格局,在全国环资审判领域首创“纽扣法庭”机制,工作经验在沱江流域7个城市的法院推广,全力以“法治之盾”守护“生态之美”。
  
  平安川渝联创。紧扣川渝两地违法犯罪区域性、流窜性、关联性特点,共同填补社会治理“盲区”。泸县建立与毗邻政法机关跨区域案件衔接、边界纠纷联调、检警禁毒协作等机制15项,跨域立案、代为送达、异地取证、资产查控等事项全面落实,相互委托执行案件184件次。强化边界治安防控,泸县率先落地建成川渝首个联合交通安全武装检查站,泸永交界路段交通违章查处、事故率同比分别上升 20%、下降50%。聚焦弱势群体保护,泸县会同两地妇联、教育、公益组织等一体协作,建立首个川渝边界妇女儿童维权站,联合发出川渝首份《关爱未成年人提示》,有力保障渝昆高铁、泸永高速等一批国省项目提速建设、加快落地。
  
  通办川渝联手。泸县以服务“双圈”建设为契机,紧扣川渝地缘相接、人缘相连、经济相融的特点,深化便民服务改革。率先建成泸州市首个派出所综合服务窗口,户政、治安、交管、出入境等85个便民事项实现“一窗通办”,20个户籍窗口全面开通“川渝黔”跨省迁移。在川渝两地率先试点推行110警情一体化接转处置机制,依托“一键转警、一体处警”警务协作创新,有效解决毗邻边界手机信号漂移、群众跨行政区划报警求助难等问题,工作做法写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区域协作18条经验做法”示范推广。
  
  (李志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