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周葱
11月25日 “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如期而至,“两高”集中发布的相关典型案例,既彰显了司法机关对家暴 “零容忍” 的坚定立场,更传递出一个鲜明导向:严惩施暴者只是反家暴的第一步,帮助受害者摆脱创伤、重建生活,才是法治守护的终极目标。
近年来,我国反家暴的法网正不断织密,持续突破。传统认知中“动手打人”才是家暴的固有观念,正被法律的明确界定逐步纠正。以自残相威胁的精神控制、长期冷暴力的情感虐待等隐性伤害,如今都被纳入家暴范畴,让受害者不会再因“没受伤”而求助无门。更值得关注的是,法律保护范围已延伸至同居关系——即便没有婚姻纽带,恶劣家暴行为同样要承担刑事责任,这一突破让反家暴的保护网覆盖到更多弱势群体。从虐待罪、遗弃罪的精准适用,到“人身保护令”制度落地后拒不执行裁定罪的常态化运用,罪名结构的优化与法律工具的丰富,彰显了我国反家暴法治建设的持续深化。
如果说严惩施暴者是反家暴的“硬手段”,那么帮助受害者重建生活就是法治温度的“软支撑”,而“两高”发布的典型案例正是这种 “刚柔并济” 的生动诠释。全职家庭妇女许女士的案例,结局令人欣慰:法院不仅准予离婚,更在财产分割之外,支持其家务劳动补偿金与离婚损害赔偿金的双重诉求。这一判决打破了“家务劳动无价值”的偏见,以法律形式肯定了家庭主妇的付出,为其离婚后的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冯某刀砍妻子伤及女儿的案例中,司法机关的作为更显担当:检察机关以故意杀人罪(未遂)和故意伤害罪追究其刑责,判处9年半有期徒刑的同时,应受害人请求依法剥夺冯某的监护权。这种超越刑事追诉的司法保护,既避免了未成年人继续遭受伤害,更体现了对特殊群体的适当倾斜,让法律的守护贯穿受害者生活重建的全过程。
这些案例背后,是我国反家暴从“治罪”到“治理”的深刻转型。法律援助帮助受害者追索赔偿、司法救助解决实际困难、心理疏导修复心灵创伤,这一系列 “组合拳” 构建起全方位的支持体系,让受害者不仅能脱离暴力环境,更有能力开启新生活。数据显示,近5年家暴案件数量持续下降,这一积极变化印证了法治建设的显著成效——健全的法律制度、完善的反家暴机制,正在从根本上遏制家暴行为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反家暴之路依然任重道远。法律的完善与执行的强化只是基础,要让家暴这一社会毒瘤无处遁形,更需要持续加大教育与宣传力度——要通过常态化普法打破“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桎梏,让受害者敢于发声、懂得求助;要让全社会形成 “家暴不是家务事” 的共识,让施暴者在道德谴责与法律严惩的双重压力下不敢妄为。唯有法治约束、社会监督、受害者赋能多管齐下,才能构建起反家暴的立体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