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璐 李季 文/图
11月19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主要成就。

“十四五”期间,面对经济转型加速、社会结构深刻调整以及疫情、灾害等多重考验,四川将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基础性工程系统推进,以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为核心,协同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社会基础。
在系统推进社会治理过程中,依法治理始终是四川最鲜明的底色。五年来,四川始终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各项工作,法治的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省市县联动开展的“八五普法”“宪法宣传周”“法律七进”等活动,将法治精神播撒到每个角落。703个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创建、21.7万名“法律明白人”的培养,如同星星之火,在基层形成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全国唯一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国家标准化试点顺利推进,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让专业法律服务触手可及。
在重大活动保障方面,从成都大运会到世运会,法治为各项国际赛事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实保障;在日常治理中,公安武警联勤巡逻和“1、3、5分钟”快速响应机制的有效落实,构筑起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维护社会秩序层面,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铁腕禁毒,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让法治利剑始终高悬,切实守护着巴蜀大地的安宁与祥和。
在夯实法治根基的同时,四川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治理力量向基层延伸。“十四五”期间,四川夯基固本,建强了遍布城乡的人民调解组织,并将阵地主动拓展至知识产权、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领域。五年来,全省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矛盾纠纷190.4万件,成功率达98.8%,超过80%的纠纷在乡、村两级就地化解,“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成为生动实践。
与此同时,科技赋能为四川社会治理注入新动力。四川公安机关健全“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四川e治采”“四川e码”等应用在网格化管理、反诈预警中发挥巨大效能,累计为群众避免经济损失3.66亿元。AI技术的引入,助力建立了全省矛盾纠纷资源库和分级干预机制,调处化解成功率高达91.56%。
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还体现在多元共治格局的完善。四川以共担诠释责任,以共享定义成果,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全省近1500万名注册志愿者、7万余支志愿服务队、13.57万名专业社工,成为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温柔力量”。从重大赛事展会到抗震救灾一线,“微光成炬”的志愿服务温暖人心,映照出社会的文明进步。公安系统孵化的“灯城义警”“三雅红袖”等平安类社会组织,以及“义警+社工+志愿者”模式,进一步织密了群防群治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