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李庄

  
2025-10-11 10:01:17
     


□ 许华忠

这里要说的李庄在宜宾,城区东郊长江南岸。中国的李庄多了去了,以人文而论,以李姓族居的村庄,似乎都可以外称“李庄”,或谦称“小李庄”——《铁道游击队》《烈火金钢》里都有。不过,能冠以“中国李庄”的,似乎只在宜宾,且别无分支。

在抗战时期,与成都、昆明、重庆齐名的中国文化抗战中心,“中国李庄”独一份。一个乡村小镇与三大城市同处一个段位,是奇迹,也是伤痛。

李庄之名,据说是“里桩”讹称,与族居关联不大,李庄人也懒得较真。

是的,李庄被当代人所熟悉,名扬中外,始于中国人民反抗日本的侵略;始于李庄乡贤那封“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电报;始于李庄人地无分南北,人不计老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家国情怀。日本鬼子入侵东北,一路烧杀抢掠占上海攻南京陷武汉,危及全中国。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重庆已在日本人轰炸的坐标上……拒敌于国门之外已不现实,阻敌于省域之外却有可能。李庄人不气馁、不灰心、不畏惧,他们虽处偏僻之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匹夫有责,他们懂。所以,为有知识、有文化、有血性的大师们、学生们,提供一个能放下一张安静书桌的所在,一样是抗战!

于是,当同济大学周均时想寻一处敌人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时,当同济大学先后尝试落脚宜昌、重庆、昆明都觉不妥时,当罗南陔代表李庄贤达诚挚相邀时,爱国的师生与爱国的乡绅在历史的时空里汇合。也就是从那时起,海内外的邮件电报,只要写上“中国李庄”,不管千里万里,不论洋文汉字,都能精准投递。

身在禹王宫,独立长江头,看两岸青山相对,夹一筷李庄白肉,咂一口李庄白酒,咬一块李庄白糕,展信神交传书人,欢喜和忧愁都不再紧要。伴随眼前的可触可感可爱的李庄,可敬可亲可说的乡民,是身心都可融合的武陵源。童第周、傅斯年、李济、陶孟和、梁思永、董作宾、李方桂、梁方仲、李霖灿、梁思成、林徽因、吴定良、刘敦桢、劳干等大师们,随遇而安,开始了他们的学术、教学、生活。

对同济的承诺,李庄说到做到。这里从没办过大学,也不曾想有一天要接收一所大学。但是,强敌压境时同舟共济、革故鼎新、担纲奉献的慷慨大义,从来都是川人的秉性,李庄更无例外。为了安顿迁徙逃难的师生,当地罗家、张家、杨家的贤达真正而彻底地自我革命,从自身自家做起,全力以赴提供方便。他们把自家正堂的先辈灵牌一一请了出来,另行安置;他们把周边的庙宇神像也一一挪了出来,再作计较;他们动员住房宽松的乡邻腾出上好的厢房,他们带头匀出三餐口粮,只为让客人们能安心做事、安静思考、安然生活。就这样,包括同济师生在内的一万两千多外来客被李庄三千多乡民热情接纳。从1940年底到1946年初夏,时间跨度是六年。

在李庄期间,十多万本书籍无一损毁,上千箱文物无一失落,西迁至此的大师教授无一伤亡。中国文脉在此得以存续滋养,教育报国、科技救国的种子在此孕育勃发,“若同济,英长在,如李庄,国不亡”的声音不绝。

今日的李庄,长江流过,夜幕来过。大师们轻轻踩过李庄悠长的小径,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蜂拥的人群走过旧时的路,呼吸着大师们呼吸过的空气,寻觅着大师们的背影……李庄一如既往地静默,但总是有一些剪影在此间的抗战博物馆里被定格和翻阅。

何以李庄?是以李庄。

(作者单位:四川省监狱管理局)

编辑:张晓雨   校对:何盈巧   审核: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