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璐 文/图
金秋的若尔盖湿地,草浪翻滚如金色海洋,黑颈鹤优雅踱步,猛禽大????掠过湛蓝天空。9月27日上午,一场以"爱鸟始于心·护鸟践于行"为主题的专项活动在此举行。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都铁路运输第二法院、若尔盖县人民法院、松潘县人民法院、绵竹市人民法院及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当地居民学生齐聚若尔盖,通过生态赔偿、法治倡议、科普宣讲、实地观鸟等环节,以法治力量守护候鸟迁徙生命线,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高原样本"。
活动现场,成都铁路运输第二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苏青手持一份特殊的"生态赔偿金"——一笔来自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的赔偿金,正式交付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这起案件中,7名被告人跨省猎捕、交易苍鹰、游隼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甚至将苍鹰蛋、雀鹰蛋当作‘商品’买卖。"苏青院长语气沉重,"这些猛禽是高原生态链的‘守护者’,它们的减少会直接导致鼠害泛滥,威胁湿地草甸存续,进而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据介绍,成都铁路运输第二法院(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法庭)在审理此案时,创新运用"修复为主、惩治为辅"理念,促成被告人自愿支付生态赔偿金,专项用于若尔盖湿地的"招鹰架安装"和吉林长春案发地的"红外监测设备架设"项目。"招鹰架能吸引猛禽回归,通过自然的方式控制鼠害;红外设备可实时监测生态数据,为科学保护提供精准支撑。"苏青表示,这笔赔偿金是司法判决向生态修复转化的生动实践。该案背后,是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法庭的机制创新:作为最高人民法院批复设立的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专门法庭,其成立以来组建20余人专家智库,审结国家公园内首例破坏自然保护地罪案;探索"低碳行为令""生态修复特邀监督员"等机制,推动司法惩戒与生态修复同频共振;联动24县(市区)法院建立"1+20+4"司法协作机制,构建覆盖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司法保护一张网"。"今天,我们将这份司法实践成果带到若尔盖,就是要让‘守护生态’的责任从法庭延伸到湿地,从判决落实到行动。"苏青说。
"若尔盖湿地是全球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高原泥炭湿地,是黑颈鹤、斑头雁等珍稀鸟类的‘生命驿站’,更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物多样性宝库。"若尔盖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鑫说道,"司法守护责无旁贷,我们必须以‘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的高度,精准打击非法猎捕、贩卖野生鸟类等违法犯罪活动。"绵竹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畅现场呼吁全社会"坚决抵制非法猎捕、交易野生鸟类行为;积极参与候鸟监测与救助;主动宣传保护知识,带动更多人加入护鸟行列"。
倡议书宣读完毕,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家法院及西华师范大学专家率先上台签名,学生、居民代表紧随其后,共同在倡议书卷轴上留下姓名。"笔落墨痕处,皆是担当影。"主持人的话语道出这份承诺的分量——每一笔签名,都是对生态保护的郑重誓言。
“走,我们去实地看看!”上午10点半,刘鑫发出邀请。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参会人员移步至若尔盖湿地边缘的观鸟点。远处,几只黑颈鹤正昂首踱步,红色的头顶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近处,一群绿头鸭低头啄食水草,偶尔抬头发出清脆的鸣叫。
“若尔盖湿地是许多候鸟迁徙的‘中转站’,每年吸引黑颈鹤、黑鹳等300余种鸟类栖息,其中不乏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燕教授从专业角度讲解鸟类保护的重要性,“高原鸟类对生态环境变化极其敏感,它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反映湿地健康程度。保护鸟类,就是保护若尔盖湿地的生态平衡。”
松潘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范文慧发出观鸟倡议,"让我们带着学到的知识,用敬畏与友爱的心,去观察这些美丽的生命!”
“原来这些鸟儿这么美,也这么脆弱。”学生多吉泽仁第一次近距离观察黑颈鹤,他悄悄对同伴说,“我回去要告诉爸爸妈妈,再也不能听信‘吃野味大补’的谣言了。”
当地牧民索朗也站在人群中:“以前有人偷偷在草场架网捕鸟,我们也不知道是违法的。今天听了法官和专家的话,以后发现这种事,一定第一时间举报!”
“今天的活动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苏青说道,我们将持续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依法严惩破坏鸟类资源犯罪,推动生态修复责任落实,同时通过普法宣传提升群众保护意识,共同守护若尔盖湿地的‘鸟语花香’。”
远处,黑颈鹤的身影在阳光下格外优雅。这场以法治之名展开的“护鸟行动”,正在这片高原净土上播撒下绿色的希望——当司法利剑与全民守护同频共振,高原“精灵”必将拥有更安全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