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着诗意的四衙寨

  
2025-09-26 10:32:04
     


□ 杨素宏

黔北的薄雾,为四衙寨笼上了一层面纱,似乎有意将她隐于神秘。

四衙寨之行,其实是出乎我的意料的。能够成行,得益于文友邀请去参加黔北著名风景区“十二背后”创作基地采风活动。活动的行程,包含了到四衙寨探访著名诗人李发模旧居。

进入村口,一座木质牌坊门楼立在通往寨子的路口,门枋上书行楷暗刻镀金“四衙寨”。门柱上其中一副对联“一绕河水两脉正气三面环山四衙为寨,四时轮回三光映照两行正路一族宗亲”,就是“诗魔”李发模先生对家乡的高度概括。

四衙寨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为分列其后的绿树葱茏的老林山(尖峰顶)、朱家山、大林坡。水为寨前坝子中央的螺河(大溪河),清澈的裹着惬意水草和鱼虾顺势而流的河水,滋润着四衙坝上的沃土。

沿一条并不宽敞的进寨公路步行约300米,便进入了楼房林立的寨子。

寨内楼房白墙青瓦,墙壁上,彩绘诗画,有的是油彩的线条,有的是黑白的素描,路右侧还有一面墙廊,印写着李氏文化简介和李发模先生撰写的《四衙寨记》、郝红撰写的《李氏家庭赋》和《李氏有志之士及大中专以上人员名录》,以及寨子里诗人们的诗作《四衙寨诗词鉴赏》,作者有老有少,有男有女。《老韵新声》专栏的每一首诗,还注明了作者的身份和所在的学校。这正是应了他们所追求的“以诗词文化传承为继,以乡贤礼仪之规传家”的族训。

路沿花台的各种花草,在炽烈的阳光下争相捧出笑意,和着吱吱唧唧不曾停歇的蝉鸣声,与墙壁上的诗词歌赋交相辉映,似在向我们打招呼,又似在向我们刻意展示他们的美丽韵味。“鸟叫山林静,虫鸣水浪声。诗乡飞玉笛,遍地有真情。”

穿过“诗林走廊”便到那座门楣上挂着“中华诗词之家”匾额的房子跟前,原来,这就是李发模先生的“老家”,现在改建成了诗书馆。

进入大门穿过厅堂,是一个四合院天井,厅堂内侧门框上的对联“门对远山笔架岭,窗含近水赋诗台”道出了这座居所的特殊内涵。

庭院正面的房子,是一栋五开间二层正屋,正屋中间一楼的正厅既是堂屋,又是一间图书展示室,门上悬挂“凤鸣世第”行楷黑底金字牌匾,门两边书写“屋后青山萦紫气、门前碧水映蓝天”对联。中堂上悬挂着李家祖先的神位,上书“祖德流芳”“天地君亲师位”,两侧有一副竖写的对联,右联是“周朝柱史家有声”,左联是“唐代宫袍世泽长”。堂屋两边分别放置着齐腰高的四层书架,书架上面摆满包括《李发模诗文全集》等上千册各类书籍。而二楼正堂,是阅览室兼诗词小课堂,中堂挂一个电视大屏幕,专用于观看教学视频。房间正中央是一个大书台,有各种图书报刊供阅览。大门上悬挂对联“礼貌待人行善道、文明处事积厚德”。

四合院两侧是二层厢房,每间房门上都张贴有房主人的名字,分别是李发模、李发杰、李发坤、李发标等几位年长者的工作室。

李发模的侄儿李凯是这座庭院的管理者,也是寨里的龙头企业大溪尖峰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这时正作为“导游兼解说员”,在给我们解读着这座院子里的一切,解读着李发模先生的成长故事,解读着四衙寨企业的发展和四衙寨的未来之路。

“四衙寨”因何得名?李凯说,听老人们讲,这里原来是一个大土司的官邸,官邸修得很大,从外面进到里面共有四道天井,要过四道衙门,所以称为“四衙”。后来土司“四衙”官邸被毁,李氏先祖从江西吉安迁到这里后“占籍耕种”,并世代繁衍,继而重新形成寨子,于是就沿用了“四衙”之名而称为“四衙寨”。四衙寨李氏始祖李松溪于明朝末年为避战乱,20多岁时携妻孟氏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至这里,选址四衙寨插标为业,至今已300多年,现族谱记载,先祖入黔以来已传17代,发家400余户,总人口近2000人。

随手翻阅堂屋书架上的文献,有关李氏入黔以来的记载,便映入眼帘,那上面分明写道:李氏在四衙寨,历代均有文人墨士出现。自清代同治年间九世祖李树潘获恩赐进士,后陆续有武举4人、文举20人、庠生(秀才)200余人等,还诞生了大批能工巧匠。而文脉传家乃是四衙寨李氏最为尊崇的传统,正如《李氏族规》里写的:“世间好事,无如读书。盖显亲扬名,必从读书中做出。希圣希贤,亦自读书造成。尚功名不就,而腹笥便便,自然拔俗。较之胸无点墨之俦,后论奂齿梁肉,乘用焉衣经裘,更有高下分矣。即为家贫,执笔课堂,弟子奉为先生,学生尊为西宾,亦是读书乐境……”《绥阳县志》载,当时凡地方官员途经四衙寨,无论骑马坐轿,均要下马、下轿步行而过。

李凯告诉我们,近半个世纪,四衙寨走出了不少文化人,其中最为有名的当然就是被誉为中国“诗魔”的李发模先生。至今,李发模先生已出版诗集《呼声》《偷来的正午》《魂啸》《遵义之歌》以及散文和评论集《道尽又如何》《坦荡人生》《你静坐就是大师》等60余部,并有多种外文版本。

在正堂二楼的图书展示厅里,我看到了李发模先生文章里写的“七甲房子八甲田,一碗泥巴一碗饭”句子,李老师在文章里解释说这是村里的古话,其实,我认为这就是李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循着这句话,我刻意站到他家房屋前的地坝上放眼四望,寨前那片水田正绿茵茵地长着秧苗,秧苗的叶片,有些昂扬向上,有些曲弯着身子将叶尖轻拂着田间的水面,小心翼翼地在水面上搅起微微涟漪。

四衙寨诗社社长李发杰告诉我,“以前的历史且不说,仅新中国成立后,四衙寨就因读书出了许多人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已有200多人在政界、商界、教育文化界贡献聪明才智。”而他本人,早些年曾在外当企业领导,七十岁退休回乡带领乡亲们种植黄金茶,创建“四衙寨诗社”,出刊《四衙寨诗苑》,出版《四衙寨大溪诗词选》等。如今,受传统诗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公司员工、家乡村民,皆喜欢上了中华诗词,创作了数以百计的诗词作品在报刊上发表。他还时常邀请诗人作家进企业、到寨里讲学授课,开展诗词讲座。他说,文化是乡村发展的根基,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的,身处四衙寨,耳畔能听到远处飘来的孩子们背诵诗词谚语的声音,能闻到浸入肺腑心田的诗书气息。

在李氏房屋门前的坝子一角,一座精巧的六角形“静心亭”雕梁画栋静静地守望着,亭柱上那副充满乡村诗意的对联“山青水秀灵气厚,天高土沃稻花香”,把这片地灵人杰的含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系四川省公安厅退休民警)

编辑:张晓雨   校对:何盈巧   审核: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