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实现中期目标!全球环境基金四川湿地保护项目“成绩单”来了

  
2025-09-02 14:53:11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季 实习生 赵语含 省林草局供图

9月2日,记者从省林草局获悉,近期,全球环境基金“扩大中国四川省湿地保护面积并增强湿地管理能力”项目中期评估工作顺利结束,项目圆满实现中期目标。


据了解,2022年12月,我省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合作,在全球环境基金的资助下,在全省开展湿地保护和能力建设工作。2025年6月-8月,项目实施过半,由国际、国内权威专家组成独立评估团队对项目开展了中期评估。

经评估,项目多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中期目标。其中,项目执行至今,建立了四川省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网络,网络成员覆盖了四川省所有的湿地类型保护地,约74万公顷受保护的湿地面积。


该项目深度参与《四川省湿地保护条例》的修订,开展了四川省湿地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空缺研究,编制了《四川省湿地保护规划(初稿)》。今年年底,四个湿地相关技术指南也即将完成编制,内容覆盖泥炭沼泽湿地保护、高原退化沼泽恢复、占用湿地的生态影响评价、湿地自然教育。通过项目指导委员会(PSC)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强化部门协作,为湿地保护纳入更广泛的发展规划搭建平台。

当前,项目在邛海开展的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也取得了初步成效。湿地公园已与大石板社区、焦家村签署保护协议,在邛海周边部分水面探索可持续利用,采用“协议保护”模式,清理入侵物种、生态种植水生蔬菜、发展生态研学,构建“保护-利用-共享”良性循环,为社区参与湿地保护提供样板。2025年,大石板社区率先清除坑塘里的大薸、水葫芦等外来物种,成功重新引入已在邛海消失多年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海菜花,不投药不投肥,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已作为纯天然蔬菜供应当地餐饮市场。


此外,项目在新津开展了湿地自然教育示范工作,研发四川特色湿地自然教育课程及读本、打造四川湿地校园科普空间、推动湿地自然教育实践。并与成都市新津区成外学校达成合作,共同建设湿地学校,致力于将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打造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湿地自然教育基地。同时,项目完成省级及示范点知识—态度—行为基线调查,并启动系列自然教育项目,旨在以创意传播方式提升公众对湿地价值的认知。

下一步,项目将认真吸收并落实中期评估建议,制定中期评估管理响应计划,确保高质量完成项目后续工作,以实际行动为我省湿地保护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编辑:夏修露   校对:何盈巧   审核: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