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陈博
凌晨1点,一声刺破寂静的紧急求救电话打到泸州市黄舣司法所管教手机上——社区矫正对象刘某(化名)家中突遇网恋对象小丽(化名)因家庭矛盾寻短见的极端险情。刘某牢记“遇紧急情况立即报告”的法规要求,这通关键电话迅速启动了司法所的应急响应机制。管教星夜驰援,以情理法交融的劝导稳控现场,成功化解了一场生命危机,生动诠释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温度与法度。
星夜驰援 生死边缘的紧急处置
“管教!救命啊!……”电话那头,社区矫正对象刘某(化名)的声音带着明显的颤抖和哭腔,“我那个网恋的姑娘,跟她家里吵翻了,突然跑到我家来,现在就在门口,哭得厉害,她说……她不想活了!” 刘某的慌乱中,保留着一丝关键的法律意识——他记得所里反复强调的“遇紧急情况立即报告”,这通打给管教的求救电话,成为了扭转危局的第一步。
“别慌!务必稳住她情绪,我们马上到!”管教斩钉截铁地回复,瞬间驱散了睡意。他在电话里指导刘某对姑娘进行初步安抚,一边打电话给司法所另外一名同事:“刘某家,紧急情况!有轻生倾向人员介入,立即出发!”他们以最快速度赶到刘某家中,客厅里弥漫着紧张与悲伤的气息。
在现场,年轻女孩小丽(化名)蜷缩在沙发角落,泪如雨下,单薄的身体因绝望的哭泣而剧烈起伏。刘某站在一旁,脸色苍白,眼神里交织着担忧、无措,甚至有一丝后怕。司法所管教立刻将两人分开,进行单独、深入的劝导。
管教首先在小丽面前蹲下,以一个倾听者和长辈的姿态,耐心地让她宣泄内心的委屈与痛苦。“妹妹,你能在这么无助的时候找到这里,说明你内心是渴望活下去、渴望解决问题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坚强。” 管教的话语温和而充满力量,随即话锋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与关切,“但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没有任何家庭矛盾、情感纠葛值得用生命去赌气。记住,你是受法律保护的公民,法律赋予你权利,也为你提供了解决纠纷的明确路径。轻生是最错误的选择!”
稳住小丽的情绪后,管教转向刘某,语重心长地说:“刘某,今天这个电话,你打得非常及时,非常正确!这充分说明,这五年来的矫正教育,特别是我们反复强调的‘遇事冷静、依法报告、寻求帮助’,你已经听进去了,也做到了!社区矫正法的核心是帮助你们顺利回归社会,但这建立在你们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时刻保持清醒判断的基础之上。你正处于矫正期,更要明白行为的边界在哪里。理性处理,依法依规,才是对你负责,也是对她负责。” 这番话,既是对刘某行为的肯定,更是对社区矫正教育成效的直接印证,精准诠释了矫正法“教育帮扶”与“依法监管”的有机统一。
情法交融 矫正之效的生动诠释
管教随即为小丽详细指明了依法维权的清晰路径:“如果感到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记住,110报警电话和法院的‘人身安全保护令’是你的坚强后盾;如果是涉及抚养费、财产分割等家庭纠纷,我们黄舣司法所的法律援助窗口随时为你敞开大门,免费提供咨询和帮助,引导你通过调解、诉讼等合法途径维护权益。” 同时,他再次向刘某重申了社区矫正期间关于报告、会客、行为规范等管理规定,强调任何逾越法律红线的行为都将带来严重后果,引导他务必以合法、理性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在司法所管教融法于情、情理法并重的劝导下,小丽激动的情绪逐渐平复。她擦干眼泪,郑重承诺:“谢谢您,管教,我明白了,我会好好活着,回去试着跟家人沟通,或者……去找您说的法律援助。” 刘某也深受触动,长舒一口气,郑重地向管教保证:“管教您放心,我一定记住今晚的话,严格遵守规定,绝不做任何出格的事,不给所里、不给法律抹黑!”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五周年之际,这场深夜的紧急处置,正是黄舣司法所五年来深耕社区矫正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我们始终将“分类管理、个别化矫正”的理念落到实处,努力在刚性执法中注入人文关怀的暖流。今年以来,该司法所已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19名,组织涵盖法律知识、心理疏导等内容的集中教育6场次,开展个性化谈心谈话8人次。每一次及时的介入,每一次耐心的引导,每一次法律途径的指明,都在践行着矫正法“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立法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