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李季 实习生熊隽菡 省女子监狱供图
在万物勃发的初夏启幕,在秋意盎然中丰收飘香,以多彩文化活动为载体,唱响意蕴丰富改造主题,跨越夏秋两季,历时五个月,省女子监狱第十三届罪犯新绿文化艺术节于近日闭幕。
闭幕活动上,社会爱心团体、罪犯亲属代表应邀来狱,与监狱民警、罪犯代表一起,回顾本届文化艺术节改造成果,感受高墙积极向上的新生氛围,赶赴一场味浓色足的高墙“文化集市”。
方寸之间学思悟改
“您现在看到的是我们监区的文创作品掐丝画,我们结合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将自己在改造过程中的所思所感转换成图案,制作成了这样一幅幅掐丝画。”活动现场,罪犯正在向来宾介绍自己制作的文创作品。
本次艺术节闭幕活动特设了文创展示区,将各监区日常文化改造中的点滴成果进行系统集萃、沉浸展示,由民警组织指导罪犯自己做“推介人”,向来宾介绍本监区文创作品寓意内涵以及背后的新生故事。
传统与创新兼具的多色剪纸,剪出罪犯眼中的“最美藏蓝”,精致又不乏巧思的手工服饰,将乡情丝丝缕缕缝进针脚。惟妙惟肖的钻石画,点滴诠释感恩之情,材料平常但质感在线的折纸文创,寄寓文化润物无声……社会爱心团体、罪犯亲属们,通过这一笔一划、一针一线直观感受高墙囚子新生心语与心愿。
狱地协作浇灌新生
高墙囚子徜徉文化的海洋,中间少不了专业老师的点拨与指导。以艺术节闭幕式为契机,省女子监狱邀请到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10余名老师来狱,为其颁发聘书,与监区“一对一”结对,开设“民艺小工坊”,教授罪犯传统技艺。
“花灯又名灯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大家知道看似日常的花灯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渊源吗?”闭幕活动结束后,老师们趁热打铁,到结对监区开展技艺传授第一课。
胡氏花灯传承人、泸州非遗山歌传承人、著名剪纸艺术家……“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们,将在女监一苇女校常态化开讲,用他们专业造诣为“一苇+”文化课堂增色添料,助力传统文化在女监扎根,持续不断教育人、影响人、塑造人。
人间至味团圆最甜
“我10多岁的时候妈妈就入狱了,我是在福利院、在社会与监狱的帮助下长大,每次亲情帮教时来看到妈妈,我就感觉我还有家。”说到此次参加亲情帮教的感受,罪犯杨某某的女儿说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作为此次艺术节闭幕活动的重要环节,有120余名罪犯亲属来狱参加亲情帮教,在共同见证文化改造成果的同时,借助亲情的力量,为高墙囚子增加改造信心与动力。
他们中有从外省打工特地回川看望女儿的夫妻、有代替八旬母亲前来看望妹妹的姐姐、有带着年幼孩子看望母亲的女儿……他们风尘仆仆赶赴女监参加活动,唯一的心愿便是——亲人积极改造、早日回家。
希望这现场紧握的双手,稚嫩的呼唤、父母的白发,深深镌刻进这些高墙囚子的心中,提醒她们亲情珍贵,明白自由可贵。
艺术节暂时画上了休止符,但对罪犯的改造仍是进行时,平日就餐前的小小分享会,仪式感满满的主题课堂,学习日里的兴趣小组,随时随地的个别谈话……省女子监狱从未停步,在不同时代要求下,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日常改造相结合的积极探索,始终坚信文化润物无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