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队员、调查记者、辅导员……“95后”法院干警王阿童不简单

  
2024-09-10 18:00:47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夏菲妮 实习生 刘婧

参加过支教、当过调查记者、做过高校辅导员,这是一名履历丰富的“95后”。他叫王阿童,如今是省高院政治部培训处的一名干警。

到西部去支教

他说:“我是甘肃人,从小在西部大山里长大,对西部教育资源的匮乏有很深的感受,我希望自己能够为此做一点事情。”

2017年,王阿童本科一毕业就加入了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远赴四川绵竹侨爱道行中学。

在绵竹侨爱道行中学支教的一年,王阿童是美术老师,是团委书记,还负责了学校的电脑机器人教育。最让他感到自豪的是将公益项目“厚生行动”做大做强。

“厚生”是南师大的校训,出自《尚书》,意为“使人民富足”。2017年的夏天,王阿童和7名队员跨越了半个中国,从江苏来到绵竹市开展支教工作,走过前辈足迹,贡献了青春和力量,形成了“厚生行动”。如今,许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加入了行动,传承这一志愿精神。


筹建爱心图书馆、为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发放爱心奖学金、在地方高校成立“厚生读书会”、帮扶贫困家庭......王阿童和同学们将“厚生行动”发展为三大体系,一是面向儿童的“思无邪”,二是面向青年的“青青子衿”,三是面向农村群众“知青乡亲”。

谈及支教经历,王阿童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我父亲在我出生前是主动到家乡最偏僻的大山里当老师,直到我出生他才回到城里。”

做麦田里的守望者

他说,“我是大学老师,我是辅导员,我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辅导员,这是王阿童毕业后的第一个工作。他在兰州大学只待一年,却用最多的文字记录了那些日子。

王阿童在自己的公众号里记录了兰大的雪、兰大的人、兰大的事,浏览量最高的是一篇名叫《再见,兰大》的推文。文章记录了他在兰大工作的日子,回顾了他与同学们相处的点滴。其中有压力,他说自己和20级的同学一样,也是“大一”,对兰大、工作尚不熟悉,只能一边努力学习适应,一边狼狈不堪。其中也有忙碌,他说自己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中转站,写过许多文件、做过许多次汇报、参加了许多次排练、无数次谈心谈话开导宽慰、甚至还坐了几次警车、几次救护车。其中还有欢乐,他说最开心的事情包括看着同学们在媒体充实的学习、在运动赛场上挥洒汗水、做出来漂亮视频和海报。

时间无声,却能雕塑过往。一年里,王阿童目睹了新传学子们从青涩走向成熟,既能在舞台上闪闪发光,也能执笔写下激扬文字。

谈及在兰大做辅导员的经历,王阿童想起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他认为,在这本书的结尾中,霍尔顿说出了他的愿望,那就是他想站在麦田中看着孩子们快乐的玩耍,当孩子们靠近悬崖接近危险的时候,就会出手保护他们。

2021年,王阿童离开兰大,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继续担任辅导员。如今,仍然有许多过去的学生他保持着线上联系。大家会和他交流学业中遇到的问题,分享生活中的小确幸。

为了心底的追求考入法院

他说:“尽管我学的是新闻传播专业,但心中那份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始终未曾改变。”

2023年,王阿童顺利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省高院工作,目前在政治部培训处从事法院系统思想政治相关工作。从高校到法院,对于王阿童而言,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正义追求的初心。

回顾来到省高院工作的这一年,王阿童说深刻体会到法院工作的专业性、严谨性和规范性,他也因此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特别是在政治和法律专业学习两方面。


研究生期间,王阿童学的是新闻传播专业,他还在报社实习当过调查记者,伪装潜入网络诈骗公司、假的培训机构,揭露不法分子的惯用伎俩。他说,提起调查记者,总会有许许多多的正面的赞美,“社会的良心”“无冕之王”等等,就像教师、医生、法官一样。

后来,王阿童虽然没有选择到媒体工作,但对正义的追求一直激励着自己。他说自己心里一直有一团公平正义的火焰,硕士论文写的也是“正当防卫”相关议题。

今年年初,电影《第二十条》大火,他也结合自身专业,围绕“正当防卫”的主流媒体报道变迁主题,写了一篇推文。文章提到“昆山反杀案”“于海明正当防卫案”等典型案例,通过梳理《人民日报》自创办以来至2019年期间对“正当防卫”的报道,分析了数十年来主流媒体“正当防卫”报道框架及其中隐含意识形态的变迁,进而反映我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以及公民法制观念的变化。

文末,王阿童写道:“‘正当防卫’报道变迁是一个切面,是中国法治进程、中国式现代化的侧面反映,是正义之士的呐喊得到了回应,是正义的光芒洒满了大地,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其中,仿佛也有王阿童的呐喊。

编辑:张晓雨   校对:何盈巧   审核:周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