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万里黄河报道法治中国 | 河南洛阳:讲好“黄河故事” 延续历史文脉

  
2024-08-21 09:31:33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璐

每年黄河汛期到来之前,小浪底大坝上的游客最多。挟裹着大量泥沙的激流喷涌而出,如条条黄龙排山倒海,又宛若巨瀑从天而降,激起的水雾飞珠溅玉般飘散,气势恢宏,蔚为壮观。每秒数千吨黄河水倾泻而下,游客即使带了雨具,也难免体验上一把“黄河之水天上来”。

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千万年来,黄河奔腾不息,两岸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映照出中华早期文明的光辉。“十三朝古都”洛阳,如同一颗镶嵌在黄河流域的明珠。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此,洛阳市政法机关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全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2024年8月20日,来自黄河流域9省区的法治媒体采访团踏上古都洛阳的土地,深入了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举措,倾听黄河文化守护传承的故事。


A检察履职强化河湖安全治理

白降河是黄河流域伊河支流,流经登封市、伊川县两地。一条河串起了20个村庄,滋养了河两岸一年年的丰收。

然而,后来的白降河变成了淤泥堆积、各种污水汇合发酵的臭水沟。伊川县检察院发现该线索后,立即现场勘验、调查、走访,查明污染原因,并向相关单位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建议其督促建设污水处理厂、疏通河道、建设调蓄池断流净化……

如今,白降河边建了湿地公园,沉淀池上荷花映日,一株株莲蓬仰着头,野鸭子在河面嬉戏,远处白鹭高飞。在河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村民老李打趣道:“啥叫美丽乡村,这不就是嘛!”白降河的“完美变身”,正是洛阳市检察机关守护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2023年3月,洛阳市检察院召开座谈会,研讨推动黄河保护法在洛阳落实落地的方式方法,全力以法治力量守护母亲河。

洛阳市各基层检察院积极响应,纷纷交出了各自的优秀“答卷”。栾川县检察院充分利用检测浮漂、卫星遥感等设备准确掌握辖区每条河流的水文特征,实时获取各类监测数据;宜阳县检察院通过强化协同联动、法律震慑、治理能效,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偃师区检察院积极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综合治理,近年来共立案办理妨碍河道行洪案件67件,发出检察建议55件。

近年来,洛阳市检察院积极响应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挂牌成立市检察院黄河保护工作基地,开展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专项行动,办理案件262件,同比提升9.2%。为进一步凝聚保护合力,该院还与市水利局等单位设立公益诉讼与行政执法协作办公室,并不断深化“河长+检察长”“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推动形成社会协同保护大格局。


B警民携手共同讲好“黄河故事”

“发展‘枫桥经验’讲好‘黄河故事’。”8月20日,采访团走进洛阳市公安局孟津分局白鹤派出所,立即被院外高耸的烟囱所吸引,这两行红色大字,就绘在烟囱上。

(1)“孟津义警”擦亮黄河岸边平安底色

在黄河沿岸生态公园近30公里的白鹤镇辖区内,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都会出现身穿藏蓝色、后背印着“孟津义警”字样的人徒步巡逻,他们就是黄河沿岸治安联盟的义警。

义警张荣生清晰地记得,有一年假期,他在景区内巡逻时发现一名小孩独自在路上行走。张荣生主动上前询问孩子,得知小孩不小心走丢了,但还记得爸爸的电话,张荣生立即联系到了小男孩的家长,并提醒家长一定不能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

“我很喜欢义警这个名字。‘义’,就是维护社会平安的义务,也是为作出社会治安贡献的一腔义气。”张荣生说,他们巡逻时会时刻提醒游客注意安全,护航水域安全。

(2)民意到哪里警务就跟到哪里

除了义警队,白鹤派出所还在辖区内设置了3个特色警务室,将服务触角延伸到辖区的每一个角落。

位于山区的王良警务室,针对山区山高路远、办事不便的特点,为群众提供“李峰代办”服务,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两年来,该警务室共为群众上门办证65人次、办证168人次,被辖区群众称赞为“穿警服的快递员”。

化工园区警务室以“警企共治,平安共享”为目标,围绕吉利先进制造业开发区78家重点企业,倾力为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提供安全保障。近年来,该警务室共妥善化解涉企各类矛盾纠纷32起,为企业发展定下了平安基调。

汉陵警务室紧邻汉光武帝陵,每逢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社区民警将警务室打造成了“爱心服务站”,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还开设“反诈小剧场”,把反诈防骗知识融入游客喜闻乐见的节目表演,为游客的“钱袋子”扎紧“安全绳”。

C司法利剑守护华夏历史印记

洛阳市地处黄河中游,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城市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各类文物资源极其丰富。因此,做好黄河流域文物司法保护工作意义尤其重大。

2023年5月,洛阳市检察院诉被告人李某某、张某文物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在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这是全省首例由检察机关针对可移动文物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也是全省首例适用文物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模式的案件。

据悉,2021年,李某某在倒卖文物的过程中,为提高文物的销售价格,委托无文物修复资质的张某对唐代一级文物海兽葡萄镜进行除锈等非法处理,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同年6月,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决被告李某某、张某连带承担文物修复保护费用2.95万元,并在国家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

对文物犯罪的严厉打击,彰显了洛阳市两级法院守护文明根脉的决心。近年来,全市两级法院先后对135名被告人依法判处刑罚,初步遏制了文物犯罪的高发态势。

在做好文物案件审理的同时,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还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设立全省首家黄河文化司法保护基地,构建文物保护合力。

“我们将始终高擎司法利剑,坚持守正创新,拓展公益诉讼,强化协调联动,为古都洛阳的文物保护工作贡献司法力量。”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说。


D三张网络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揭开了“夏都”的神秘面纱,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洛阳市公安局偃师分局翟镇派出所设立二里头夏都遗址警务室,全力做好二里头夏都遗址公园周边文物安全保护工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贡献公安力量。

织密“固定岗哨+动态巡逻”人防网络。该所在遗址博物馆内部及文物陈列区等重点部位设置固定岗哨,防止游客损坏文物;对遗址核心区设立流动岗哨,全天候监督检查,禁止各类施工作业;在非核心区域建立“二里头夏都遗址警务室”,常态化开展巡逻防控,提升突发警情快速处置能力。

织密“前端监测+后台支撑”物防技防网络。该所在二里头遗址公园布设两个圈层的“天眼”,快速排查违法犯罪人员,安全隐患清查见底;为巡防人员配置执法记录仪,将现场画面实时传输至分局指挥中心,强化案事件发现快速反应能力;利用遗址核心区20个固定报警装置,实现遗址公园、指挥中心联动,确保遗址文物安全。

织密“人民主体+心防工程”群防群治网络。该所深化群防群治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深度,深入二里头遗址周边村居,与遗址区外373户村民逐人逐户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引导群众抵制盗窃、破坏文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共筑文物保护的铜墙铁壁。

编辑:夏修露   校对:何盈巧   审核:周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