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风景线(组章)

  
2024-05-31 10:05:30
     


□ 许永强

满月

满月挂在天上,映照着乡野。山村的满月是十分朴素的,就像是低调朴实的农人。

满月从潺潺的小溪里冒出来,从翠绿的玉米林中钻出来,从热烘烘的土地里爬出来,清丽脱俗地升起在山的脊背上,升起在幺妹甜蜜的笑靥里,升起在父亲灼人的瞳孔中。

从初一到十五,农人就这样虔诚地期盼着满月升起。

天地间所有的存在都因为月之朗照而忽然美丽了许多。于是,在这古老而年轻的山村里,有了“大月亮,二月亮,打起锣儿讨婆娘”的欢快童谣;有了“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村口”的优美情致;有了“姑娘坐窗边,月下绣鸳鸯”的不老景观;有了“把酒问青天”“举杯邀明月”的动人情结……

此刻,每一座屋檐下写着“丰”字的高高圆圆的谷屯,每一颗盛满月光的心灵,都在倾听着农人对物阜民丰的诠释。

 

蛙声

辛弃疾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佳句,我虽然体味不出诗人笔下那般美妙的意境,但我毕竟还是熟悉和挚爱蛙声的。如歌如吟的蛙声,无数次地穿透夜幕,在我心灵深处永远留下激奋的喧响。

“蛙声如潮带雨来”,雨夜里枕着蛙声入眠是一件愉悦的事情。听着窗外雨声拍打竹叶的声响和庄稼生长拔节的声音,蛙声似天籁入梦,天、地、人浑然一体,似乎万事万物在刹那间都变得神奇又极富诗情画意。

青蛙是农人的宠物,蛙声是农事的时令鼓。当第一声蛙鸣奏响的时候,那些以土地安身立命的农人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躁动,毫不犹豫地沿着节气的召唤走进祖辈曾经耕耘的田野,荷锄的荷锄,挥镰的挥镰,就这样一代代地春播秋收。

“呱呱呱,呱呱呱”……蛙声又响起来了,亢奋而浑圆,喧嚣而和谐,像一连串的“三连音”,永不休止地共鸣着。这时,人们就会产生一种努力耕耘的冲动。十里蛙鼓,正演绎着天地间丰润的故事。

 

月迹

黄昏之后,应风之约,应露之约,应水之约,自一条小河源头的水面上,自田野的花木之上,磨出簌簌清辉。

隔一条河,河那边是田,河这边是村庄,金黄的一轮月贴在傍晚,听布谷鸟播种在田野,听蛙声跳出水池,听农作物灌浆结籽,听庄稼的根咬着泥土……

而河上蓬蓬的树,长到村子里来,村边坐着母亲,她看到蹚过河的丫头都长大成人,她把所有的传说讲给女儿们,让她们去领会土地上丰富的感情。

于是,我听到流传千年的民谣,就在这片土地上挥着镰刀,似有漾漾渠水漫在田头,沉沉稻穗撞在怀里……

而月迹已贴上村边,贴上树桠,不知不觉,已是果实金黄坠弯枝头的季节。

 

大树下的村庄

村庄绿色的门户、蓝天的背景、如画的晨曦和傍晚,都染在一片充满乡情的炊烟里。

每个黄昏,连牛羊都知道朝着大树归来。神秘的树冠容纳白天和夜晚,巨大的枝翼舒展到每颗沁凉的心,托出圆月的铜盘,可酌黄昏,醇香渲染着大树下的气息。

老人额上结着大树的年轮,他们的经历像累累的果实。

乡情是飞不散的鸟儿,都带着绿翅膀拍击你的心魂,让大树更加葱郁。

生活在同一棵大树下,呼吸清风,共赏明月,村庄以睡眠的姿势在浓荫下,有种声音来自浓密的树冠,如祝福。

 

乡音

乡音根深叶茂,遍布于城市乡村。它没有虚伪的外衣,更无装腔作势的矫情。乡音是一种有声有色的生命,它与麦子一同抽穗,和水稻一起扬花,一方水土将其喂养,它植根于我们的血脉,无法割舍。

乡音是一种腔调,走到海角天涯也不会变,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闻,是最质朴最亲切最动听的安慰。

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乡音能让你悟出眼角泪水的由来,真正理解它的音韵;在漫长的羁旅归途,乡音能使你望见被青山绿水掩映的亲人面容,真正明白它的内涵。迷途时,乡音是一杆路标,让你找到回家的路径;无助时,乡音是一根拐杖,让你支撑起生活的希冀。

乡音是油灯下流泪的思念,乡音是旅途寂寞时跳跃在舌尖的故乡往事,乡音是客居远方时心头涌动的一抹虹霓。或许你找遍所有地址也难觅亲人踪迹,而乡音却能将思念迅速寄达;或许你口若悬河也难以润泽陌生人的心田,但乡音无疑是能快速熟稔的交流方式。在乡音的韵律中,你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淳朴民风。

带着乡音出世,带着乡音入土,无论身在何方,乡音永远是我们难以割舍的情怀,它是烙在我们身上最醒目的胎记。

编辑:张晓雨   校对:何盈巧   审核:周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