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馆里的乡愁

  
2024-05-24 10:00:09
     


□ 张仕文

成都近郊有个叫彭镇的小镇,近几年突然暴火,很多省内外的游客不惜舟车劳顿,蜂拥而来。

彭镇有何独特魅力?原来,彭镇的“枯木逢春”要拜镇上的老茶馆所赐。之所以要在茶馆前面加个“老”字,是因为这个茶馆确实老,老得连镇上的百岁老人都不知道修建的具体时间,只知道始建于清末,历经了百年多的风雨。

有趣的是,老茶馆最初并不是茶馆,而是观音庙。彭镇位于双流、温江、新津、崇州等地的交通要道上,背靠杨柳河,面对邛崃山,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一百多年前,观音庙建好后,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慕名而来,祈求风调雨顺、多子多福,一时香火鼎盛。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不知什么原因,民国时观音庙改成了茶馆,并延续至今。解放后,老茶馆为供销社所有,除茶水外,还经营糕点、烟酒等商品,满足群众的日常所需。1995年,当地居民赵桂华把老茶馆承包下来,花三毛钱就可以喝一天的老茶馆成了人们休闲聊天的好场所。上了年纪后,赵桂华感觉力不从心,就把老茶馆交给儿子李强打理。老茶馆地段好、人气旺,别人劝李强换个思路,把老茶馆改成饭店或者咖啡馆,收入肯定比老茶馆强。李强也动过改行的心思,但一想到茶客的期盼,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一众高楼大厦之间,老茶馆显得特立独行。老天特别厚爱老茶馆,时光在这里仿佛静止了一般,一切都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茶馆是穿斗式瓦房,大梁、立柱和大门都是木质结构,在风雨的侵蚀下已经有些斑驳。地面经过百年间人来人往的踩踏,显得坑洼不平。老茶馆跟彭镇人一样朴实、敦厚,屋内陈设非常简单,方桌、竹椅、铜壶、灶台、茶具……不外如是。墙壁上,毛主席的画像和赭红色的大字标语还清晰可见,给人一种时光错乱的感觉。

老茶馆门口的几棵梧桐树高大茁壮,超过房顶一大截,挂在树枝上的“百年老茶馆”几个大字招牌随风飘动,格外显眼,让人不由想起“江中舟摇,楼上帘招”的诗句来。

老茶馆之所以老,不但是因为其自身的高龄,还因为有一批固定的老茶客——他们都是本地人,年龄在七八十岁以上。老茶客是茶馆的“宝贝疙瘩”,李强做出一个决定,对他们免费供水供茶。每天清晨,晨曦微露,习惯了早起的老茶客手抚长髯,踱着方步来到茶馆,一天的生活拉开了序幕。茶友都是几十年的街坊邻居,彼此熟悉。风风雨雨几十年,每个人都是一本精彩纷呈的书,翻开这封面,无数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立即像杯里的茶叶一样,在开水的冲泡下,从杯底舒卷开来。

三花茶泡起,叶子烟点起,老茶客润润喉咙,打开了话匣子。初时三五个人,后来围拢过来的人越来越多。话题每天都不重复,有“摆”三国、水浒、三言二拍的,有讲川戏段子黄袍记、柜中缘的,也有谈国家大事、物价涨落的。讲的人眉飞色舞绘声绘色,白胡子随着嘴巴的开合上下抖动;听的人津津有味忘乎所以,烟灰烧了大半截都忘了抽一口。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老茶馆既是老茶客休闲喝茶的地方,也是他们的精神栖息地。忙碌一生,奔波一世,功名利禄也好,荣华富贵也罢,繁华落尽之后,唯有乡情、友情、亲情才是恒久不变的情愫,回荡耳边的乡音、俚语、方言才是最美的天籁之音。

看着这些饱经风霜的老人,时光仿佛回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茶客们穿着青布长衫,戴着瓜皮小帽,脚蹬千层底,腰别大烟杆,手握铁核桃,从街巷的青石板路上走来……

慢生活,旧时光,老茶客,龙门阵,这样的日子闲适而幽静,充满了川西市井生活的风情。物是人非,不变的是老茶馆,变化的是老茶客,一拨又一拨的老人走了,但仿佛又没走,他们留传下来的故事、民俗、典故,至今还飘荡在老茶馆的角角落落,成为流淌在几代茶客血液里的文化基因。

后来,一个寻找乡愁记忆的摄影师来到这里,独具慧眼的他发现,老茶馆保留了川西休闲文化的所有元素,这正是他一直苦苦寻找的文化内核。摄影师让老茶馆和老茶客成为他的主角,陈旧的茶馆、沧桑的茶客、沸腾的灶台、弥漫的烟雾……摄影师不放过每一个细节,镜头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切换。照片一发表就引起强烈轰动,老茶馆一炮走红,各地拍客纷至沓来。

老茶馆火了,李伯清来此说评书,川戏艺人也来表演变脸,金钱板艺人更是长期坐镇老茶馆。李强没有坐地涨价,喝茶依然是十元,喝茶加摄影也是十元——他内心固守着对传统文化的坚持。每天,操着天南地北口音的摄影师早早来到老茶馆,先泡上一杯茶,感受成都的休闲文化,尔后用犀利的眼睛逡巡四周,选好刁钻的角度,找准需要的光源,相机进入“临战”状态。为了拍到满意的照片,他们可以拿出泡茶的功夫,一“泡”就是一天。

虽然经常有明星大腕前来表演,但老茶客才是永远的主角。大爷们万万没有想到,喝茶竟然也能喝成“明星”。开始面对“长枪短炮”时,他们还有几分羞涩。时间一长,他们知道摄影师想要的是那份自然从容,是他们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于是,该喝茶就喝茶,该抽烟就抽烟,该“摆龙门阵”就“摆龙门阵”,各行其道,相安无事。

细品人生,慢煮生活,这是何等的惬意。老茶馆带火了一个镇。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他们沿着时光的隧道回溯,对过往的生命状态进行精密复盘,打捞镶嵌在岁月缝隙之间的乡愁记忆,力求解构破译成都慢生活的文化密码。

老茶馆是承载我们精神原乡的载体,在新与旧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成为我们情绪的倾泻口和文化的支撑点。让我们停一停飞快的脚步,等一等自己的内心,让身体和灵魂能够融合,这既是一种反躬自省,也是一种精神皈依!

老茶馆,一半诗意,一半烟火,要的就是那个味!

(作者单位:成都市青羊区司法局)

编辑:张晓雨   校对:何盈巧   审核:周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