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群众烦心事,梓潼县工作经验向全国介绍

  
2024-05-23 17:42:46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李季

4月22日,梓潼县宏仁镇金宝村二社村民张某和杨某某夫妻二人因小孩读书问题闹着要离婚,气冲冲地到村法律之家了解离婚事宜。掌握详细情况后,“坐诊”的法律顾问和“法律明白人”及时耐心调解,解除了夫妻双方心中的疙瘩。调解结束后,夫妻二人和好如初,高兴地回家了。让群众有“说事”的地方、“说事”的对象,通过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助力基层依法治理,这就是梓潼县“法律之家”建设的目标也是努力的方向。

5月20日,梓潼县的这项工作得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24年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发布会”上向全国介绍。


当天,梓潼县委副书记、县长黄建以《“法律之家”建设的梓潼实践与思考》为题,用“3456”工作方法,介绍了梓潼县坚持把法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实施村社“法律之家”建设,全面构建起群众“家门口”的法治综合服务平台,有效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转变为群众摸得着、看得见、得实惠的创新举措并,与探索出的丘陵地区农业县基层依法治理新路径。


建好三个阵地,让群众法治诉求有地办

梓潼县依托村社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建设了法治服务、法治文化、依法治理“三个阵地”,在全县181个村社区全覆盖建成了有标识标牌、有设施设备、有规章制度、有台账记录的“法律之家”;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延伸阵地领域,因地制宜建成各具特色、形象生动的村(居)民议事堂、议事庭(院)、法治小院、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街区等法治文化、依法治理阵地100余个。同时,梓潼县积极向行业领域拓展,建成了校园、企业、税务等多形态多领域“法律之家”,真正实现法有地方普、法治诉求有阵地办。


培育四支队伍,让群众法治诉求有人办

群众有了烦心事,找谁说?为让群众知晓“说事”的对象,梓潼县培育了“法律明白人”、法治专业服务团、法律服务志愿队、法治文艺宣传队“四支队伍”。培养懂政策、懂法律、懂业务的“法律明白人”905人,实现村社全覆盖,推行“法律明白人1+N+X”工作模式(即“1名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精准服务“X类群体”)。整合政法干警、行政执法人员、法律顾问等法务资源组建法治专业服务团,创新实施“清单式”“互动式”涉法专业保障,定期开展法治讲座和培训。组建“巾帼维权女子小分队”“法治青春”等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创办《潼城巾帼说法》普法栏目,组建法治文艺队伍3支40人,创作具有梓潼特色的法治书画、法治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作品50余个,法治微电影《浮生错》荣获首届家国情怀主题微电影平安中国单元“最佳作品”奖。

健全五项机制,让群众法治诉求有法办

为让群众畅通“说事”的途径,梓潼县建立了定期坐诊、入户巡诊、大事会诊、专家约诊、网络问诊“五项机制”。整合“法律明白人”、法治专业服务团、法律服务志愿队等人员力量,根据农村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定时、包联、点单、会商等方式,既注重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结合,又注重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互补,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问题,实现98%的矛盾纠纷在村社就地化解,全县信访总量、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逐年大幅下降,先后荣获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第一批四川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四川省平安建设表现优秀的县等殊荣,“三评两审一监督”积分制管理办法入选司法部司法行政基层治理案例库,成功创建国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社5个、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

推行“六心服务”,让群众法治诉求有效办

同心创建法治社会,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如何让群众共享“说事”成果?梓潼县创新实施“六心服务”:法治宣传入民心、法治文化润民心、依法治理稳民心、法律服务便民心、法治诊疗惠民心、司法保障爱民心。坚持用法治思维引领基层治理,深入推进法律“七进”,推动法治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合发展,打造“和事佬”“四心四明”等个人品牌调解室,建立农村地区“三四五”调解方式方法,创新建立法律援助“十要十不要”工作法,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积极拓宽人民群众参与行政立法途径,打造2个规范化立法基层联系点,有效把人民参与、人民民主贯穿地方立法全过程。创建“法律帮帮团”二维码,在“三个阵地”公开“法律明白人”、法治服务队伍、法律服务志愿者信息,实现群众办事“扫码”得到、高效便捷。

编辑:张晓雨   校对:何盈巧   审核:周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