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夏菲妮 张伟
清明时节,小雨纷纷。这几日,巴中市巴州区法院民一庭副庭长杨太吉心情十分沉重悲痛。他说,自己时常想起从前的点滴,想起大半年前的那个雨天。
2023年9月11日,小雨,微凉。当日17时许,巴州区法院第五审判庭,时任巴州区法院民一庭审判员的巩麟在审理案件时,突感身体不适,不停用手按揉胸口,直到庭审结束。走下审判席,巩麟面色惨白、大汗淋漓,书记员随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救护人员几分钟后到达审判庭,对其全力抢救并立即送医。18时45分,巩麟因突发心源性猝死,永远离开了人世,年仅53岁。
人物小档
巩麟,男,汉族,生于1970年4月,中共党员,四川巴州人。1997年12月参加工作,生前历任巴中市巴州区法院玉山法庭庭长、清江法庭庭长、巴州区法院执行局副局长、民一庭审判员,一级法官。
满满当当的抽屉
巩麟走后,巴州区法院综合办干警冯小栩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办公桌的三个抽屉满满当当,装的全是他自己打印装订成册的法律法规书籍。翻开扉页,重点的地方都用笔进行了勾画批注,字迹工整。“巩叔很爱学习,一旦有什么新法律法规出台或者各个行业新规定出台,他都会第一时间学习。”回忆起巩麟的点滴,巴州区法院法官助理常琳噙着泪眼。
常年的钻研让巩麟对法律法规了然于胸,办起案来更是得心应手。2020年到2022年,巩麟平均每年受理约570件案件,平均结案率超过99%。“他是我们民一庭审判案件最多、结案率最高、调撤率第一的法官。”杨太吉说,这不仅证明巩麟的业务能力很强,同时也足以说明他判案公平公正,让百姓信服。
2023年,巴城一小区业委会把物业告上法庭,因涉及1000多名业主的利益,巩麟和助理足足搜集了三纸箱证据,其中包括上千份录音材料。为了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保证案件的公平公正,巩麟又用了3天时间整理录音。最终庭审长达一天半,公道的判决让双方心服口服。
从庭前调解、庭前阅卷到开庭审理,在制作文书、送达文书的每一个环节里,巩麟都十分细心、严谨。“每一起案件都是公平正义和法律权威的体现,不容有失。”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判决书不隔夜,这是巩麟在工作中养成的习惯。每一次案件审判结束后,巩麟都会回到办公室,把判决书的初稿拟好。他常说:“自己的事情无论再大都是小事,能往后放就往后放;工作的事情,无论再小都是大事,加班加点也要完成。”但只有他身边的人才知道,这背后需付出异于常人的毅力。
2023年5月13日临近下班,坐在办公桌对面的黄雪晶发现巩麟表情异常痛苦,走近才发现他手指关节红肿,原来痛风症发作了。黄雪晶立即劝他说,第二天的庭审申请其他法官代审或者延期开庭,却被巩麟拒绝了。次日,巩麟一瘸一拐地按时出现在审判庭。庭审结束后,巩麟回到办公室,实在无法继续忍受疼痛,这才到医院输液。书记员黄雪晶说,大家都知道,痛风痛风,痛起像要“发疯”,但巩麟从不会因为痛风而影响工作。
被拒绝的锦旗
在巴州区法院,巩麟拒绝锦旗的故事被传为佳谈。2021年8月22日,巩麟接到一个案件当事人的电话。电话那头,当事人向巩麟表达着感谢,认为审判结果公正,称想要给巩法官送上一面锦旗。不曾想,电话这头,巩麟立马拒绝了。后来,有人曾问过巩麟原因,他说:“我们法官办好案子,不是为了赢得一面锦旗,共产党不兴这一套。”
在20多年的审判生涯中,巩麟一直坚守初心、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就在2023年9月11日,巩麟离开的这天,发生的一件小事让书记员黄雪晶印象深刻。当天上午,黄雪晶接到一个案件当事人的电话:“判决书我拿到了,感谢巩法官为我申冤,你一定要把我的话转给他哦,莫忘了!”原来,来电人杨某为李某作了担保,后李某未按期还款被起诉。彼时,虽担保期已过,杨某也受之牵连,被告上法庭,巩麟经审理判决杨某无责。当黄雪晶把被告的感谢转达给巩麟时,正在翻阅卷宗的他站起来说:“这个案件我记得,本来就应该这么判,不需要感谢。”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把工作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活得清清白白。“一个人贪心的深度,决定了他痛苦的程度。贪图财富,终会一败涂地;贪图名声,终将一无所成;贪图美色,终是一无所得。”翻开巩麟的工作笔记本,第一页上的这几句话置于顶端,特别醒目。
回到山里
巩麟出生在原巴州区果敢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山山相望,生活拮据。在巩家,为了巩麟一人上学,几个妹妹都早早辍学。幼时的巩麟懂事早,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比同龄人更勤奋上进。1983年、1986年,巩麟相继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鼎山中学重点班、巴中中学重点班,后又考入西南民族学院。
前往成都求学,巩麟第一次离开了家乡,但心里始终放不下故乡的大山。1994年,经过数年法律专业学习,巩麟顺利毕业。择业时,许多同学选择留在成都,而巩麟决定回到家乡。
法庭是巩麟审判事业的起点,从基层干起,书记员、法官助理、法官,一步一个脚印。那时的法庭,办案条件很艰苦。曾和巩麟在清江法庭共事的肖潇向记者回忆道,很多村不通公路,完全靠两条腿走村入户。
2012年,清江镇法庭只有庭长和法官助理两位干警,他们正是巩麟和肖潇。有一次,当事人行动不便且距离法庭很远,为了处理该起邻里纠纷,巩麟不顾泥泞,先搭乘面包车,再坐乘两轮摩托车,走了近2小时的崎岖山路,早上出发,下午一点才到当事人家中。肖潇说,双方当事人对纠纷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各有说词,一时间案件陷入了僵局。后来,巩麟凭借丰富的办案经验,敏锐察觉到当事人隐瞒了事实真相,遂循循善诱,让其真实地陈述了事情经过,为案件的公正审判找到了确凿的支撑材料。
办完案子,巩麟和肖潇又紧赶着返回,回到法庭时已过晚上8点。饥肠辘辘的二人各自泡了碗方便面,加了一根火腿肠。在肖潇记忆里,这样的晚餐是“家常便饭”。
在基层法庭工作时,巩麟跑遍了辖区内的每一个乡镇、村社。法庭的干警们说,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巩麟的身影。“清江的老百姓现在都还念着他的好,说他办案精明得很,想蒙混过关不得行!”现清江镇法庭庭长黄涛说,这样的“精明”源于巩麟丰富的办案经验,更源于他多年用脚步丈量出的民情、村情。
清明节前,杨太吉来到巩麟的办公室。电脑黑着屏,微风拂过整洁的桌面。望着空荡荡的工位,杨太吉感叹道:“他留给大家的,不论是工作上敬业精神,还是生活上豁达开朗的态度,大家都会永远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