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家聚酒城 共商川酒知识产权保护

  
2024-03-21 14:36:47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杨元禄

3月20日,来自国内省内的法学界人士、高校教授、川酒六朵金花酒企代表共计100余人齐聚酒城泸州,出席省法学会白酒产业法治研究会自去年底成立以来的首次学术交流活动,紧紧围绕白酒产业知识产权法治保护有相关问题展开学术研讨。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委员、省高院咨询委员会主任、省法学会白酒产业法治研究会顾问王海萍,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法学会白酒产业法治研究会会长刘楠,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沙玉申,中国法学会民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万一,四川大学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左卫民等出席学术交流会。


据泸州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邹毅介绍,省法学会白酒产业法治研究会首次面向社会发起的征文活动,得到全省法学界的广泛支持和踊跃参与,在短时间内征集到论文172篇。经西南财大、川大、西南医科大和省市场监管局、省高院专家的认真评审,最终评出获奖论文88篇。获奖论文紧扣主题,研究深入,分析精辟,见解独到,将为推动全省白酒产业知识产权法治保护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获奖代表、成都市青羊区法院干警怀鹏飞,泸州老窖集团员工陈星宇,就白酒行业知识产权纠纷中存在的恶意诉讼和中国白酒金三角地理标志法律保护问题,先后上台作学术交流;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沙玉申、中国法学会民商法研究会副会长赵万一作主旨演讲,为研究会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益借鉴。

关于如何发挥白酒产业法治研究会作用,强化白酒产业知识产权法治保护,刘楠指出,四川素有“川酒甲天下”的美誉,白酒产业是四川重点培育的六大万亿级产业之一、食品轻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规模和规上酒企数量居全国首位,产量、营收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利润持续两位数增长,在促进四川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扩大内需、解决就业、稳定税收、乡村振兴、绿色低碳、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从近年来涉川酒的司法实务案件中,“傍名牌”“搭便车”等侵害白酒产业的违法犯罪行为易发高发,成为制约全省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危害社会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四川白酒产业健康发展。白酒产业法治研究会因酒而生,开展白酒产业法治理论研究与实践,法治护航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研究会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使命。聚焦白酒知识产权等重点问题加强法治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动解决一批阻碍白酒产业发展的法律问题和困难,引导白酒企业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培育酒业新质生产力,为四川建设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贡献法治力量。

王海萍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巩固提升川酒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行业领军地位必须坚持法治思维,通过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措施构建“全周期、全过程、全方位”的白酒产业法治体系,运用法治手段保护好酒业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逐步提高酒企在新时代市场环境中的自身免疫力、适应力和与时俱进的能力。衷心期望法学界各位专家、学者,能以开展此次学术交流为契机,聚焦白酒外观设计的侵权、知识产权纠纷处理和维权保护、商标恶意注册和囤积行为等企业关注关心的问题,多提发展之论,多献务实之策。希望研究会进一步发挥好自身作用,整合酒业与知识产权领域各方优质资源,建立常态化的行业共商共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交流平台,做强做优“产、学、研”法律咨询服务,共同营造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助推四川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建设。

关于合力筑牢白酒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屏障问题,刘楠强调,研究会要自觉把保障服务白酒产业发展作为组织开展法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人才汇集、民情反馈、问题调研、矛盾化解、法律服务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为全省白酒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方面专业化法律意见和方案;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对立法、执法、司法工作中影响白酒企业创新发展的短板、亟待填补的法律空白和急需完善的法律漏洞等问题的研究;法学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评判研究会工作最重要的标准不是规模大小、论文多少,而是是否打通了联系企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研究会要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有效解决白酒产业实际问题上,在研究中既要解决“为什么”“应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研究会要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在白酒企业建立“法律诊所”、“法律服务站”、“法律顾问站”、“信访工作站”、“调解中心”、“法治实践教育基地”等服务站点,组织专家和法学法律工作者面对面为企业答疑解惑,努力提供“一站式”、“全链条”法治服务。

编辑:谢梦吟   校对:何盈巧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