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丽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靖
人物小档:
宁华,女,1973年1月出生,1991年7月参加工作,2001年9月入党,2020年10月任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检察院办公室副主任。2023年9月29日21时,宁华在工作岗位上突发蛛网膜下腔大量出血,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0岁。2023年12月26日,中共成都市武侯区委追授宁华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23年9月28日,上午11点54分,成都市武侯区检察院4楼交流座谈会临近结束,办公室副主任宁华却突然悄然无声地伏倒在桌上。
“宁主任?”见到这异常的一幕,办公室工作人员董波轻声提醒,又用右肘触碰,没有反应。董波心下一紧,站起来发现宁华双眼紧闭,准备扶起她却已支持不住,赶忙移开凳子将宁华平放在地上。
拨打急救电话,拿医疗急救箱……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大家眼见宁华原本红润的脸色慢慢变得苍白,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着会议室每一个人。
董波试着用手探了探鼻息,“没有呼吸!”
武侯区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曾智摸了下脉搏,“没有脉搏!”
12点1分,急救人员到达现场,经检查没有送医条件,抢救七八分钟后宁华的心率恢复到63,被送到了距离武侯区检察院仅500米的医院。
“那时我正准备坐电梯去食堂吃午饭,看到干警带着急救人员上楼,还说别上电梯有急用,后来碰到曾检说宁华晕倒了,情况很不好……”武侯区检察院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王剑雄听到消息一下子懵了,饭没吃完就匆匆和政治部主任曾林赶到医院。
彼时,已有10多个同事在急诊室门口焦急等待。他们紧张地看着急诊室内的医护人员往来操作,希望能帮上一点忙。
13时左右,王剑雄远远看见宁华的丈夫张斌一路跑步进了医院大门,抬头间,这个50多岁的硬汉瞬间泪流满面。就在意外发生半小时前,张斌还和宁华通过电话,“都很正常”。
9月29日21时,宁华因蛛网膜下腔大量出血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0岁。12月26日,中共成都市武侯区委追授宁华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我是无论如何都没想到会这样,还以为她只是晕倒……我接受不了,活生生的一个人怎么突然就走了。”得知宁华去世的消息,武侯区检察院二级调研员梁岚泣不成声。在武侯区检察院,每一位领导、干警、工作人员都认识宁华,都说她“很好”。
近日,记者走进武侯区检察院,寻觅宁华工作中留下的印迹,采访曾和宁华一起战斗的同事,探寻宁华受人爱戴和尊敬的原因。在采访过程中,虽没有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而历史恰恰就是由这样的人写成的,也深深感动着每一个人。每一位接受采访的人在谈到宁华时都会细细讲述她平淡而又让人感动的事迹,并毫无保留地称赞她是一位“好人”!这些故事让人深切感受到,一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坚守一生的基层干警的品格和她坚守信念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初心。
“态度认真勤学苦练,干一行学一行专一行”
1990年,成都市区划调整设立武侯区,并筹建两院。1991年4月,成都市武侯区检察院正式对外办公。
3个月后,一个年轻人走进这个年轻的检察院,成为了一名默默无闻的临时打字员——她就是刚刚高中毕业的宁华。
“她那时剪着小男孩般的短发,很青涩,也不爱说话。”梁岚回忆初见宁华的情景,一到冬天她的脸上就长冻疮,耳朵长冻疮,两只手也长冻疮,肿的像包子一样,严重时还会皮肤溃烂,“但这个小姑娘仍然坚持工作,从来没有耽误过。”
那几年,武侯区检察院只有一台黑白电脑,全院的起诉书、报表全靠宁华一人敲“签字钉钉”一个个打出来。
1995年10月,宁华正式成为武侯区检察院的一员。从来到检察院工作的那一刻开始,宁华就开始在专业上提升自己。在办公室工作期间陆续完成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高教自考)、四川省委党校函授学院法律专业、四川大学法学专业的在职学习,成为了一名检察员。
2006年,武侯区检察院继2005年获得“全国先进检察院”荣誉称号后,成功争创“全国模范检察院”,成为成都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全国模范检察院’系检察系统最高荣誉,那时候每六年评选一次,评比难度特别大。”王剑雄记得,当时已经在办公室主持工作的宁华,光是申报材料就准备了“海量”,经常看见她加班加点地在办公室填写,抱着材料在楼层间来来回回地穿梭。
后来,宁华开始从事财务工作。从没学过专业知识、也没有做过相关工作的她并没有被难倒。为了尽快熟悉业务,硬是迎难而上,靠着自己多学多问多看,经常回到家也认真学习专业课程,还通过电话向其他单位的财务人员请教,最后考取了专业证书,成为了武侯区检察院计财工作的专家。
“对于业务部门提出的采购需求,采购程序怎样符合财经纪律,做到合法合规,她随口便可给出解决方案,如这个走政府网招投标,那个可通过磋商来解决等,这些她都是很在行的。”武侯区检察院政治部四级调研员鲁锐敏说。
2022年,成都市县区法院、检察院财物统一管理改革全面铺开,武侯区检察院财物划归市上管理。短短半年时间,宁华带领计财科开展资金清查工作,填报各种报表、接受各方面审计,多次到市、区财政部门反复沟通协调,为武侯区检察院下一步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董波告诉记者,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常常早上通知,中午12点之前就要求反馈”,熬夜加班、赶不上饭点成了宁华工作的常态。在理清政策、落实改革的同时,宁华还牵头制定机关财务工作管理制度,普及财务管理中易混易错内容,极大提高了单位计财工作质效。
2022年10月,曾智来到武侯区检察院分管计财工作,因对该院财务工作不很熟悉,他向党组提出需要一个熟手继续辅助,随后又找到宁华谈话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在此之前,宁华由于在计财岗位上工作多年产生了转岗的念头。面对领导的信任,宁华当即表态:“我确实也想过这个问题。我一定尽自己的努力,继续做好办公室工作、计财工作,帮助您抓好分管工作。”
“把关财政保障资金,让一线工作无后顾之忧”
“我们院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实践基地被4家省级单位授牌为省级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成都只有我们一家;制作的《校园法治小先锋》动画片在全国省市各级获得了16次表彰,打造的VR基地被最高检推广介绍,搭建的未检办案辅助分析平台在成都市检察机关推广应用……”在讲述自己和宁华的故事前,武侯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杨丽恒带记者参观了武侯区检察院的未检工作。她坦言,“未成年人工作是一项投入性工作,这满墙的荣誉背后,离不开院党组的指导和关心,也离不开宁华带领的计财部门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随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发展壮大,还有大量的心理辅导、家庭教育、行为矫治工作要做,检察官每天要办理案件,如果仅仅依靠检察干警做工作显然力不从心。“要是可以引入社会服务,我们的工作肯定能更上一层楼。”有一次,杨丽恒和宁华说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有一天晚上宁华给我打电话说‘找到依据’了。”
2016年,武侯区检察院率先在全省引入司法社工开展未成年人犯罪帮教考察,就是宁华找到的政策依据;而后期的购买社会服务工作,也是由宁华牵头完成的。
杨丽恒介绍,“宁华经常说‘你们想做什么,有什么需求就说,政策方面我来帮忙把关’,所以我们业务部门考虑的只有做好工作、办好案子这一点,宁华会负责把财政关,提供保障支持,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
在梁岚看来,宁华是武侯区检察院的幕后英雄,“她最大的特点就是说得少做得多,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认真负责,从不推诿拖延”。在司法体制改革前,全院办理的贪污案件财务初步审查工作,都是宁华带着计财科工作人员负责完成。在平时工作中,无论是上班时间还是下班时间,只要找到她沟通资金保障方面的事情,不管多么繁琐、困难,宁华准会第一时间回应。
2023年,武侯区检察院的司法救助案件量上升,需要救助的被害人数量及困难群体相比上一年更多,情况也更严重,在开展第二批救助工作时出现了10万元的资金缺口。武侯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李艳萍解释:“如果申请不到这笔款项的话,这些案件中的被救助人就得不到及时的救助或充分的救助。”于是,李艳萍找到宁华商量,看能不能解决问题。
宁华第一时间向院党组和市财政局汇报情况,通过积极沟通协调,优化院内资金使用安排,硬是挤出了群众的“救命钱、救急钱”。“为了这个事,宁华前后忙了半个多月。”李艳萍表示,“其实她完全可以用‘今年的经费用完了没得办法’回复,但她总是积极地想办法解决。”
截至2023年9月中旬,6起案件、17名被害人的司法救助金全部发放到位。“被救助人领取到救助金后,向我们办案干警不断表达感谢,但我却再没有机会代被救助人向宁华说一声‘谢谢’。”李艳萍说。
“一砖一瓦一粥一茶,息息相关细致入微的好管家”
直到如今,武侯区检察院的领导、干警、工作人员都不愿相信宁华离开的事实,走在走廊里,到计财科对接事务,在食堂吃饭……分明处处都有她的身影。
几年前,武侯区检察院进行了办案、技术用房改造。王剑雄告诉记者,“这实际上是一个‘交钥匙工程’。”建设公司按照要求进行改建,武侯区检察院负责招投标、付款和接手。
作为计财科负责人,宁华全程参与到了改建工作,从项目最初铺开到完成施工,两年多的时间,她至少每两个星期便前往建设工地一次。
“宁华做事非常认真,原则性特别强。”王剑雄回忆起,有一天宁华到工地上查看进度,随机打开几箱地砖检查,却发现并非合同中约定的品牌,“虽然对建筑行业并不专业,但是宁华晓得要按合同办事,装修材料必须三证齐全”。宁华据理力争,经过与施工方反复拉锯博弈,最终坚持让其拆掉了已铺设的次品,换成了合同要求的相应品牌、相应品质的地砖。
办案、技术用房改造完成后,宁华又马不停蹄地牵头开展办公设备、物业、蔬菜供应、窗帘等招投标项目。
“放眼望去,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和她息息相关。”王剑雄说,在武侯区检察院这个大家庭里,宁华就像是一个管家,大到为院领导决策出谋划策,小到调配公务用车,所有事务都能有条不紊地协调完成,所有人都会全盘照顾到,“她的好口碑是公认的”。她会在周末值班时提前到办公室交接班,给上一个值班没来得及吃午饭的同事递上零食饮料;还会在食堂师傅和物业经理发生矛盾的时候主动出面调解,耐心说理;平时碰到到保洁大姐和保安,也定会笑着挥手打招呼。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一段时间内物资紧缺,为解决特殊时期干警们的后顾之忧,武侯区检察院提出“食堂就是全院干警的战斗堡垒”。为了当好全院干警的后盾,宁华和物业公司反复沟通,又多次对食堂的师傅耐心安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说服了物业和食堂师傅延长一定工作时间,帮助全院平稳地度过了艰难时期。如今,物业公司换了三茬,三个食堂师傅已经在武侯区检察院工作十几年。
多年前,机关食堂办起来后,宁华就申请成立了膳食委员会,把关菜品的质量、卫生条件等,让干警们工作安心、吃得放心。
在办公室计财科,宁华总是冲锋在前、以身作则,日常安排工作会询问有没有困难,同事有事就主动顶岗、提供帮助,但她自己却很少需要帮忙。在董波的心目中,宁华是一个好大姐。去年体检时,办公室一个工作人员查出血脂特别高,情绪十分低落,宁华得知后积极帮其疏导情绪、改善饮食。在宁华人性化管理和人格魅力影响下,办公室计财科的工作人员拧成了一股绳,成为了武侯区检察院临聘人员最稳定的部门。
“名利淡泊追求淡雅,做好工作才是最大心愿”
2023年国庆假期后上班第一天,梁岚专门带了一束白百合送到宁华的办公室,“她喜欢颜色淡雅的花,就像她这个人一样”。
与宁华共事多年的同事朋友都说,她在工作上勤勤恳恳、吃苦好学,喜欢看书读诗,栽培绿植,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小华参加工作时间早,当年提拔办公室副科长时还是全院最年轻的干警,但这么多年来她主动放弃了很多荣誉,甚至是一些机会。”丈夫张斌告诉记者,“有时候我笑她傻,她却跟我说,把工作做好就行,其他都不重要。”
近年来,宁华工作上遇到了更大的挑战,需要抠脑壳的事情越来越多,经常回到家后还在思考,为了找到解决的办法,总是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失眠也是常有的事,“很多艰难的时候,都是咬紧牙关在做”。
“小华很爱美,但这几年她的白头发增多了,刚开始还可以一根一根帮她扯,后来就白的一片一片了。”张斌告诉记者,他曾劝过宁华工作“松”一下,但宁华的眼里掺不得沙子,责任心很重,“她把自己抓得很紧”。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宁华就是“水”不来。张斌表示,由于自己工作性质的原因,常常顾不上照顾家人,家里4个老人、娃娃,里里外外都是宁华在管;与亲朋好友往来都是与人为善,不愿意给人添麻烦,能够自己解决的,一定自己想办法,“我想她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工作和生活”。
“宁华品性好,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把财务工作交给她组织放心、领导同事安心。”这是武侯区检察院好几任领导对宁华的评价,也是宁华一直以来兢兢业业的动力。她始终怀着一个信念:“组织把这份工作交到我手头,我就把它干好,不辜负领导和同事的信任、期望。”
2021年,因从检30年,宁华获得最高检颁发的检察荣誉勋章。“她对此异常珍视。”张斌说。妻子32年的检察情,好像都凝铸在这块勋章中。此刻,这块勋章也成了宁华留给他的最永久的纪念。
得知宁华离世,退休后身在外地的武侯区检察院老检察长刘雄川打电话说,要给宁华献花圈,交代上面必须写“深切悼念小妹宁华,落款:大哥雄川”;曾经的分管领导,武侯区检察院原政治部主任李双全,因病行动不便,但仍然让夫人扶着他到灵堂前哀悼……
宁华走后一个月,当同事将购置电脑事宜汇报至王剑雄处,他下意识说“拿去找宁华”,才想起宁华已经不在了。
每当午休时,董波和同事仿佛还依稀听见那扇小门后宁华思考踱步时的脚步声,想起夏天时办公室的空调制冷效果不太好,宁华会把两台空调风扇都放在大办公室,自己却在办公室里热出一身汗。
“现在可没人来监督你剪头发了!”董波对部门同事打趣道。但玩笑之后,办公室又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结语
妇女节前夕,武侯区检察院的干警打扫了宁华生前的办公室,并在花瓶里插上了她最喜欢的百合花,“节日快乐!宁华姐。”
办公室里,别着党徽的藏蓝色制服安静地挂在衣柜门上,办公桌上分门别类放着工作笔记、各类报表、法学财政资料,;左侧打印桌堆放着各部门拟开支费用项目等资料,采购清单《校园法治小先锋》有声书、悦享会书籍、援助白玉县检察院智慧听证室建设等项目已打勾完成,其办公室计划采购的空调经费申请一栏还是空白……
在一旁的矮桌上,宁华水培的万寿竹枝丫不知何时长出了白色的根,嫩绿的叶片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