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省两会·声音⑩|省政协委员郭彦、刘宁:用好法治“金钥匙”,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

  
2024-01-22 17:58:39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靖 李欣璐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省城乡发展格局不断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稳步推进,城乡基层治理法治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同时通过调研发现在法治意识培养、法律制度建设、依法联动治理、法治服务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省政协委员、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省法学会副会长郭彦,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刘宁认为,“破解新形势下城乡融合发展基层治理面临的问题,必须用好法治这把‘金钥匙’。”


对此,他们建议结合省、市、县三级党委社会工作部的成立,加快构建党建引领、“三线融合”(社区发展治理、社会综合治理、深化诉源治理)、智慧支撑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

首先,统筹资源,彰显“党建引领”政治优势。一是加强统筹协调。从省级层面进一步强化“三线融合”工作的统筹领导,成立省级协调小组,推动地方立法,制定实施方案,为推进政治统领、法治保障、德治支撑、自治基础、智治赋能的“五治共融”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提供坚强领导。二是促进依法治理。增强依法决策能力,引导党员干部正确把握政治与法治、党规与国法、制度与治理、公正与效率的关系。持续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提升法治素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扎实的法律服务保障。完善权责清单,建议各市(州)出台有关基层社会治理法规文件,制定县(市、区)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社区(村)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建立行政事务准入制度,制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承担的工作事项清单、协助政府的工作事项清单。三是完善基层党组织引领。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夯实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巩固居民议事会、人民调解委员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的平台作用,激活社会组织的辅助作用,筑牢法律法规、自治章程、居民公约、村规民约等的规范作用。

其次,综合施策,集合“三线融合”共治力量。一是创新依法治理模式。联动发挥社区发展治理(四川的特色亮点经验)、社会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等综合治理)、诉源治理(四川探索的源头防范化解矛盾纠纷经验)等各方解纷力量的优势,构建党委领导下多方协同、权责明晰、分层递进的诉源治理工作模式。二是充分发挥调解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做深做实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道防线”,深化“五调对接”和司法确认工作,进一步完善诉调、检调、公调、访调、行政调对接联动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形成多元化解工作闭环。加强平台衔接,突显矛调中心前端化解、一站解纷、源头治理的基本功能。三是提升基层治理实效。深入运用 “五社联动”机制,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增强社区“造血”功能,鼓励通过市场运营开发、支持公益事业等措施充分盘活利用闲置资源,缓解基层治理的人力、经费等动力机制和要素保障难题。

再则,精准赋能,创新“智慧支撑”在线路径。一是搭建智治平台。从省级层面开发推广矛盾纠纷在线预防调处化解平台,丰富在线咨询、预防化解、风险评估、矛盾调处等服务功能,实现线上线下交互、平台资源互通。一体推进基础设施、数据采集、事项处置、职责定位、建章立制等工作,构建基础设施共建共用、数据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融共享的治理格局,切实消除“信息孤岛”“信息壁垒”等问题,实现智慧支撑“一盘棋”。二是提高智治成效。建立统一信息共享平台与诉讼高发领域大数据分析研判机制,对风险苗头开展数据集成更新、实时分析和监测汇总工作,定期向党委报告或向行业主管部门发送分析报告,为防范风险、优化基层治理提供决策参考。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治理“一网统管”,坚持分层分类分级处置,建立省、市、县三级社会治理中心,省、市州、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六级应用系统,实现基层治理精准化、基层服务高效化、运行模式智能化。三是强化智治赋能。探索智慧社区(村)的标准化建设,构建完善智慧社区(村)标准体系,统筹推进硬件设施、软件平台、应用服务等建设。依托智治平台推进依法治社工作,精准赋能法治教育、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进社区进家庭,提高基层治理体系智能化程度。

编辑:贾知若   校对:何盈巧   审核:曾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