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张磊 王一多 文/图
当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分局浆洗街派出所光荣上榜全国第三批100个“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名单的消息传回时,这所70多岁的“老”派出所再次焕发“新”颜。新时代的多彩浆洗,像五色哈达,用“枫桥经验”促进民族和谐共融,浆洗街派出所又开启了新的征程。
千年前的茶马古道,像一条纽带,用商贸往来推动藏汉紧紧相连,浆洗街是起点。在这里,藏汉情谊绵绵,民族团结和弦奏响。在这里,有“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武侯祠博物馆,还有充满少数民族风情和特产的街巷。这里是个古典和现代相结合的地方,沉淀着历史的厚重,也飞扬着青春与活力。
浆洗街派出所辖区每年有超百万的藏族群众因就医、访亲、办事过往于此,还有涉藏驻蓉机构18家,藏餐厅、藏歌厅、民族饰品等商家300余家。从雪域高原到繁华都市,语言、习俗、文化的差异让藏族同胞融入城市之路并非坦途。为此,浆洗街派出所通过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帮助藏族群众更好地融入都市生活。
融心——学藏语习藏俗和藏族群众成为“珠波”
不会藏语、不懂习俗成为阻隔在浆洗街派出所民辅警与藏族群众之间的第一道障碍。两年前,浆洗街派出所发出“学藏语习藏俗”的号召,每周请藏族民警、藏语老师为全体民辅警上藏语课、风俗课,当日学习、当日考试。那段时间,所里的民辅警之间打招呼用“扎西德勒”代替了你好,“土杰且”代替了谢谢,再见时都说“得莫”,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走进了藏区派出所。派出所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郭学彬已经50多岁,因为记忆力下降,他每天身上揣着藏汉双语对照小卡片,连吃饭走路都在练习藏语。
为了尊重藏族习俗,派出所的民警还标配了四个一:一根哈达、一块茶砖,一句藏语问候,一个藏族朋友,遇到矛盾纠纷用乡音乡情化解,用象征感情的白色哈达换回了象征尊重的黄色哈达。
在洗面桥横街22号院,院内70%的房屋都租给藏族同胞居住或经营,次把拥措就在此租房经营了一家小餐馆。去年,因不了解政策,次把拥措准备将两个子女送回藏区老家上学,社区民警罗恩祥了解到情况后,不厌其烦地帮助其跑手续,通过成都随迁子女就学政策顺利帮助次把拥措的子女在成都入了学。今年藏历新年,次把拥措硬拉着老罗去家里过年,拥措也成了老罗在辖区的“珠波”——最铁的朋友。
融城——转习俗优观念让锅庄在大都市里舞动起来
以前,每当夜色降临,在浆洗街派出所辖区内的一些藏族群众就会跳起优美的锅庄,抒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但接踵而来的是噪音扰民的投诉。
于是,浆洗街派出所邀请锅庄组织者到“格桑花调解室”讲情说理,规范了跳锅庄的时间、地点、音量。今年中高考期间,他们主动暂停了跳锅庄,为学子们加油。
从生活之变到习俗之变再到观念之变,具有新生活新习惯新观念的“三新”让藏族群众更好地融入了都市生活。
“我们正是依靠‘两站两室’,将矛盾风险化解在了最基层。”浆洗街派出所所长熊建告诉记者,两站是指“石榴籽少数民族工作站”“363”一站式双语警务工作站,两室是指“郭学彬工作室”“格桑花调解室”。这些从实际出发,设置在基层的工作站、工作室,将派出所工作的触角进一步延伸,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最基层,把风险隐患防范在最初始。
正是因为有了一开始的“融心”,民警赢得藏族同胞的信任,在“两站两室”工作机制之下,矛盾风险化解工作事半功倍,实现了“三融”工作法中的第二步——藏族同胞“融城”。
融合——双向奔赴共守和美浆洗
通过践行“枫桥经验”,浆洗街派出所的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实现大幅上升,达到98%以上。相较于数据,派出所辖区更迎来了一场“双向奔赴”。
一支由派出所牵头,辖区藏族群众组成的“浆洗杰巴”义警队成立了起来。“杰巴”在藏语中是指调解矛盾纠纷的人,一般具有高尚的品格,拥有较高的声望。派出所通过党建共建、主动参与等形式,在藏族热心群众中选择了6名“杰巴”组成了义警队。他们在辖区主动提供服务,主动发现矛盾,主动化解矛盾,对派出所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现在,“杰巴”义警队已发展到16人,除藏族群众,藏族干部外还有大学老师。义警队还将推行“一月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日常巡逻和防控中来。
有了公安民警融心,藏族同胞融城,才有了警民融合共治,大家才在一起绘就出美丽“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