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周葱
以刀剪闻名的厨具品牌“张小泉”又出圈了。据多家媒体报道,因在“拍蒜断刀”负面舆情后组织自家员工反复“刷单”“刷好评”,相关部门认定张小泉公司构成虚假宣传,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罚款25万元。
看了新闻不禁目瞪口呆。说起来,去年张小泉教育消费者“菜刀不能拍蒜”完全开阔了大众“眼界”,还入选中消协发布的“2022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按理说,一个品牌企业,出现负面舆情后,只要老老实实认错,诚心改正,提高产品质量,肯定会重新赢得消费者。但真没想到张小泉会想到用虚假的好评来掩盖断刀带来的负面影响,结果偷鸡不成反蚀把米,被抓了现行……
这次刷单事件,看上去没有具体的受害人,似乎没有上次“拍蒜断刀”双方的对战来得精彩,但涉及到消费者知情权的重大问题,不能不关注。网购过的人都知道,下单前往往会参考商品总体评价才能做出决定。如果企业组织员工刷单或出钱买好评,形成虚假数据和内容,让网购者看不到对产品的真实评价,就有可能买到质量、功能不符合自己要求的产品。那么,消费者的知情权在此刻被剥夺,这已不是企业的道德问题,而是触犯法律的问题。《电子商务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规定,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属于欺诈,并不是小事。
张小泉这两件事也启发我们,作为消费者应该怎样与企业相处。如今,有法律法规护航,“店大欺客”已不太好使。产品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消费者只要不是恶意编造,就应该一吐为快。企业如果胆敢报复,自有法律“伺候”。消费者也要用好自己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监督的权利,这既是保护自己的知情权、选择权,又是保护市场的公平性。
说到这里,必须提醒消费者,别为了商家的一个小红包,一件小礼品,就对产品写一些不实夸赞,这样最终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把自己的权利放弃了,最终也会吃到放弃它的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