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千里之外的主题党日活动

  
2023-11-02 14:39:16
     

游太行山  观红旗渠  追中国梦

一个人千里之外的主题党日活动

红旗渠在我的老家河南,它在豫北的太行山脉,我在豫南的大别山麓,梦想跨越两山之间去探索那段艰难的缩影,感悟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路标,用时很久,盼的发顶都谢了。

小时候,听到走南闯北的文化人讲,红旗渠是一个传奇,以它独有的冲击力撞击着每一位前来者的内心世界,被列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像一座历史丰碑,铭记着那段难忘的岁月;它像一座精神堡垒,凝聚了千万人的意志;它更像一篇民意作文,书写了共产党人心路历程。

今年国庆假期,犒劳自己一把,背上主题教育的行囊,踏上返乡的列车,朝圣那条流淌初心的红旗渠。入眼即惊,宏伟壮观,让人心潮澎湃,走过每一寸垒砌的梦想渠坝,抚摸每一条血染的精神凿痕,凝望每一浪折射的灵魂水波,深深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力量所震撼,像一股清泉注入了心田,又找回少年离家的雄心壮志。从眼前的红旗渠看到我们党走过的漫漫征程,无论是跨过道道沟坎、战胜千难万险,还是凝聚万众意志、挥洒锦绣蓝图,都始终贯穿着我们党的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不懈奋斗!

一部林县志,百年旱荒史。林县人为了求得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付出过惨烈的代价,从明朝正统元年到新中国成立的514年间,林县大旱绝收30多次,百姓卖儿卖女,饿殍遍地,甚至多次出现“人相食”的惨状。仅1942年统计,全县因旱灾逃荒外出达10800户,占总户数的14%;饿死1650人,占总人口的4.3‰。马鞍山村一共500人,就饿死280人。能有一口水,成了林县人最大的渴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缺水问题想尽了办法,在应对3年自然灾害最艰难的时刻,作出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的重大决策。在肩挑手提的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30万林县儿女,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战10年,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个渡槽,打通211条隧道,硬是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凿出了这条1500公里的“生命之河”,彻底改变了林县人民的命运。在那场气壮山河的伟大实践中,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毛泽东曾经说过:“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修建红旗渠正值国民经济最困难时期,物资匮乏、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但具有高度政治自觉的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激情和活力。缺少人力,妇女和老人齐上阵;缺少炸药、水泥,他们就用土法配制;运力不足,数千人排成长龙接力传递。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山西平顺县为支援林县人修渠,不仅出人出力腾房子,还主动迁移了数百座祖坟为渠道让路。红旗渠的建成,是共产党人依靠人民、团结人民所创造的奇迹,是人民群众智慧力量的结晶,是社会主义大团结、大协作的生动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阶段,一批又一批的各界人士前往林县,回望红旗渠,品读红旗渠,深悟红旗渠,就是要探寻和汲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既拥有巨大的经济总量,也面临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紧迫任务;既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有利国际环境,也有唱衰中国、围堵中国的严峻挑战;既有接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欢欣鼓舞,也有跨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风险。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对世界发展新格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任务、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对复杂严峻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中国共产党人的“赶考”永远在路上。与当年红旗渠面临的艰难相比,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环境更复杂、困难更多样、挑战更严峻,更加需要用包括红旗渠精神在内的伟大建党精神和民族奋斗精神,凝聚全党全民意志,用当年那种不怕苦、不怕伤、不怕死、不信邪的劲头,去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历史可鉴,渠水如镜。红旗渠既是人间创造的物质奇迹,更是共产党人创造的精神雕塑。解读红旗渠精神,其实就是在回答“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永恒的课题;就是在诠释“人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这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在强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一崇高的执政理念。

千里之行收获满满,既涤荡了灵魂的灰尘,又治愈了往日的创伤(待续)。

(宜宾市公安局 赵忠厚)

编辑:王硼   校对:何盈巧   审核:曾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