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有温度”群众“可感知”,形成“大格局”
——成都市新津区“八五”普法中期工作综述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曾昌文
“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成都市新津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引领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化涵养法治,以法治沁润人心,上下联动、通力合作,深入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法治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环境,为加快建设“成南新中心、创新公园城”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良法善治,民之所向。两年多来,新津区坚持普法方式“有温度”,普法效果“可感知”,群众参与的普法“大格局”正在形成,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以“法治呵护成长,普法young帆起航”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在新津实验高中举行
成都市新津区司法局供图
强化顶层设计
实现“八五”普法良好开局
谋篇布局、上下联动,强化普法“推动力”。一直以来,新津区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区的长期基础性工作,科学谋划,统筹推进。2022年8月12日,新津区委、区政府印发《成都市新津区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同年8月31日,新津区第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
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增强普法“执行力”。为严格贯彻落实《成都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实施方案》,新津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先后多次通过召开会议、实地调研等方式,研究部署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与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推动形成了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政协监督、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普法”格局进一步形成。
智慧赋能、科学考评,激发普法“内驱力”。为建立科学合理的普法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评价结果与表彰奖励、通报批评、整改落实等方面相结合,新津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每年年初都会印发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明确当年各单位部门的普法工作计划和分工安排。区级各部门和各镇(街道)均设立有相应科室承担法治宣传职能。
创新方式、完善举措,提升普法“保障力”。2021年以来,新津区成立了由60名专业讲师组成的“八五”普法讲师团,吸纳社会组织、社区网格员、律师、在校大学生等热心公益普法的社会力量,组建普法志愿者队伍和法治文艺团体。2021年以来,区财政投入专门法治宣传教育经费315万元,切实保障各项普法活动的顺利开展。
紧扣重大主题
提升普法针对性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普法工作要紧跟时代,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这对深入开展普法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八五”普法开展以来,新津区坚持提升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法治需求与普法供给之间形成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在实时普法、公益普法、精准普法上下足功夫。
大力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活动,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区政府常务会集中学习重要内容,在“法治新津”微信公众号平台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有奖答题专栏,9000余名干部群众参与答题活动。
在全区范围内持续开展宪法宣传,近几年的“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期间,新津区先后集中开展了“国家宪法日·法律服务伴我行”“法治新津·共建共享”等主题活动,开展宪法法律知识竞赛、宪法主题法治文艺作品创作等,组织新任职干部进行宪法宣誓,在全区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宪法学习氛围。
“八五”普法以来,新津区还积极开展民法典专项普法,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乡村振兴·与‘典’同行”等为主题,邀请民法典专家走进社区、军营,开展主题宣讲120次,累计印制和发放《民法典三十问》等普法读物、文创产品3万余份,在“法治新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展播民法典公益广告、宣传视频100余条。
针对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新津区将党内法规宣传教育纳入常态化工作进行推进,制定《成都市新津区开展常态化普规普纪教育工作方案》,开展“规纪法”专题宣讲、以案“说规释纪”活动200余场次,让法治教育融入公职人员初任、任职、在职全过程。
凝聚普法合力
全面压紧压实普法责任制
为增强企业经营者法律意识和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今年8月11日,新津区司法局按照省司法厅“根治欠薪夏季专项行动”活动要求,聚焦园区重点产业项目,联合区人社部门,组建企业法治体检服务9人团队,深入园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活动,提供“一对一”“手牵手”式的纾困解难、针对性的法律建议,“以检促普”为园区企业和职工进行法治宣传教育。
落实普法责任,凝聚普法合力,提升普法实效。近三年来,新津区每年都会编制“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清单,明确区级部门重点宣传内容、时间节点、方式和载体,并根据机构改革、职能变化等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更新,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协调重大主题普法活动安排,构建了社会大普法格局。为确保普法责任制清单要求落到实处,该区还制定了“一月一主题”普法活动方案,各成员单位围绕各自普法责任,广泛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妇女维权、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禁毒、生态环境保护、网络安全等专题普法活动200余场次。
建立健全“以案释法”制度,在“法治新津”新媒体矩阵开辟《小津说法》《津姐讲法》专栏,编制了《刺梨·青少年普法案例汇编》等“以案释法”读本,适时向公众发布典型案例,解读热点法律法规。
勇挑试点重担
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取得实效
作为全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8个试点地区之一,成都的试点工作目前正处于全面实施阶段。作为试点地区的一分子,新津区勇挑试点重担,在精准普法方面下功夫,第一时间制定试点工作方案,细化24条措施,新津区普兴街道岳店社区、新津实验高中被确定为成都市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位。
在实施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提能”行动中,新津区将法治建设成效纳入区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区政府常务会开展会前学法72场次,全区66家单位接入四川省学法考法平台,共计2766名国家工作人员参与年度学法考法。
实施青少年“学法筑基”行动的关键,就是要把法律知识变得有趣,让青少年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为此,新津区选派54名政法干警担任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打造新津中学、新津一小、新津实验高中3个特色青少年法治教育阵地,并依托法治教育阵地开展专题教育活动180余场。
实施村(社区)人员“识法明理”行动以来,新津区累计培育村(社区)“法律明白人”246人、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37户,邀请法学专家进行全覆盖轮训;普兴街道岳店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骑龙社区获评第一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宝墩镇太平场社区正申报创建第二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在实施企业(单位)人员“守法聚力”行动中,新津区牢固树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牵住“谁执法谁普法”这个“牛鼻子”,督促各重点领域主管部门从本部门工作特点、工作重点和执法司法工作实际出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护航企业依法健康发展。截至目前,该区已累计组织律师服务团队、法官等深入产业功能区开展“法治体检”等法律进企业活动42场,组织企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开展法律知识培训8场。
坚持以文化人
法治文化建设亮点纷呈
2021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八五”普法以来,新津区坚持以文化人,持续深入打造普法品牌、建设法治文化阵地,法治文化建设结出累累硕果,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日益浓厚。
充分挖掘本土传统文化元素,新津区先后打造了新津法治文化公园、纯阳观廉政教育基地、新津一小交通安全教育基地、新津中学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柳江法治巷道等法治文化阵地,并按照“一村(社区)一品”原则,推行“法治+文旅”“法治+拥军”“法治+社企”等“法治+”建设模式,因地制宜打造了五津城东、普兴骑龙等特色法律之家12个。
为顺应新时代法治宣传新趋势,新津区还依托“法治新津”宣传品牌,开发了雨伞、毛巾、马克杯、移动电源、钥匙扣、环保布袋、围裙等周边文创产品20余类,深入村(社区)、商超、集市、在建工地等开展“法治文艺进万家”活动1200余场,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同时,大力推广“云学法·云普法+”智慧普法平台,通过“法治新津”新媒体平台推送法治微视频、微动漫等法治文化作品1.5万条,开展宪法、乡村振兴、法律援助法、社区矫正法等主题有奖知识问答活动,5万余人次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