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工作方案》出台
试点1年 力争实现“两个三”的目标成效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工作。26日,记者从省委依法治省办获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国、全省“八五”普法规划以及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工作要求,省委依法治省办、省司法厅印发《四川省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决定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工作。
试点工作如何开展?有哪些重要任务?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试点工作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注重在试点工作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有效结合上下功夫,推动使法治素养成为公民基本品质,努力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
工作原则是什么?
“四个坚持”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记者看到,《工作方案》明确,本次试点工作将以“四个坚持”为工作原则,确保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坚持有效衔接。推动全省试点工作与全国试点工作目标方向一致、行动步调同频,实现整体联动、无缝衔接。
坚持统筹推进。将试点工作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建设、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与法治四川、四川法治社会建设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
坚持先行先试。注重发扬首创精神,在一些地区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注重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制度性经验与实践性成果。
坚持重点突破。针对某个群体或某一领域“小切口解剖麻雀”,久久为功破解关键环节和瓶颈问题,确保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试点目标是什么?
用1年的时间实现“两个三”的目标成效
《工作方案》明确,我省将力争用1年的时间,通过扎实有效的试点工作开展,实现“两个三”的目标成效。
“三个明显增强”: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明显增强;公民守法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法治筑基的功能作用明显增强。
“三个着力”:着力破解一批公民法治素养提升的短板弱项;着力形成一批公民法治素养提升的制度机制;着力推出一批公民法治素养提升的典型经验。
试点地区有哪些?
形成“1+20”的试点工作格局
据了解,试点工作综合考虑法治建设基础条件、公民法治素养基本现状等因素,覆盖市(州)、县(市、区)两个层级,确定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宜宾市、达州市、自贡市沿滩区、遂宁市射洪市、内江市隆昌市、乐山市马边县、南充市仪陇县、广安市广安区、巴中市平昌县、雅安市汉源县、眉山市仁寿县、资阳市乐至县、阿坝州理县、甘孜州炉霍县、凉山州盐源县20个地区为全省试点地区,连同成都市(全国试点地区),形成“1+20”的试点工作格局。
试点对象都有谁?
尽可能覆盖4类重点群体
根据《工作方案》,各试点地区在尽可能全面覆盖国家工作人员、青少年、社区(村)居民、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基础上,可适当选择1-2个特定领域、特殊群体、特长项目进行攻坚试点。
试点任务是什么?
六大任务确保规定动作有落实自选动作有创新
《试点方案》明确,各试点地区要坚持先简后繁、先行先试、先试后扩,确保规定动作有落实、自选动作有创新。
1.统筹建立一个公民法治素养提升测评指标体系。试点期间,全省将统一制定公民法治素养提升测评指标体系。各试点地区要积极配合做好测评指标在本地区的抽样调查、实证检验工作,有效发挥测评指标“指挥棒”作用。有条件的试点地区也可针对某一行业领域、某一群体对象建立单项测评指标,为全省测评指标体系建立提供参考借鉴。
2.重点实施一项公民法治素养提升专项行动。各试点地区要参考借鉴成都市在全国试点工作中创新实施的公民法治素养提升 “四大行动”(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提能”、青少年“学法筑基”、村(社区)人员“识法明理”、企业(单位)人员“守法聚力”)的相关做法,注重分层分类,重点探索实施一项公民法治素养提升专项行动,以点带面确保本地区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3.遴选打造一批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观测点。利用基层立法联系点、社区(村)“法律之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设置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观测点,配套建立工作运行机制,有效发挥观测点“需求现实感知、基础现状摸底、数据现场采集、效果现地观察”的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前沿哨”作用。
4.研究制定一套相关群体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针对国家工作人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村(社区)群众、行政执法人员等不同群体,分类制定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对清单明确的重点法律法规,采取口袋书、宣传折页、法治动漫等形式予以梳理呈现,切实提升群众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知晓度。
5.探索形成一个公民法治素养提升精准评估闭环。注重将评估贯穿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全过程,采取第三方评估、民意调查、实地调研等形式,掌握公民法治素养提升的基础底数,对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成效进行全面总结评价。试点结束前,各试点地区要在全面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形成1篇高质量的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调查分析报告。
6.着力打造一项本地公民法治素养提升精品案例。坚持“一地一品”,注重宣传推广本地在公民法治素养提升中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各试点地区力争在试点结束前至少推出一个精品案例,推动全省公民法治素养提升更好实现交流互鉴。
工作路径及方法是什么?
三大路径探索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1.探索公民法治素养提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领域贯通的模式路径
——融入立法过程。在地方性法规、规章制定及修改过程中,通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公开征集立法建议,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加大地方性法规、规章实施前的宣传普及。
——融入执法、司法过程。落实执法、司法办案中开展普法的工作指引,建立健全典型案例发布制度,探索构建法律文书释法析理制度,加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相关法律规范的普法宣传,推动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形成制度常态。
——融入守法过程。强化对守法行为的正向激励和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大力宣传崇法向善、坚守法治的模范人物,选树群众身边先进典型,推动学思用结合、知信行合一。
2.探索公民法治素养提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全方位推进的实践路径
——强化教育引导。推动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注重分层分类开展法治教育,做好特殊群体及重点群体的法治教育。
——强化实践养成。推动“法治宣传、法律服务、依法治理”一体贯通,将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基本要求融入各类社会规范,进入精神文明创建、法治示范创建和平安建设全过程。
——强化文化熏陶。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持德法融合,推动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
3.探索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制度支撑、责任耦合、数智赋能”全要素发力的保障路径
——依托制度支撑。建立完善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落实法律进学校“四到位”、法律进企业(单位)“四健全”、法律进乡村(社区)“六个一”、法律进寺庙“四进七有”等制度要求,探索建立普法提示函制度。
——依托责任耦合。推动普法责任部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各类媒体落实公益普法责任,鼓励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普法宣传,推动普法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
——依托数智赋能。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搭建“云上”普法资源库和“线上”数据资料库, 强化“云学法 云普法”和智慧普法,探索开展“提升公民法治素养行动”数智化培训。
试点工作咋安排?
分三个步骤逐步推开
记者看到,试点工作从2023年7月开始,到2024年7月结束。各试点地区将按照“动员部署、推进实施、总结完善”的步骤逐步推开试点工作。
动员部署阶段。2023年8月上旬前,各试点地区结合实际,制定本地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本地试点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做好本地试点工作的宣传发动。
推进实施阶段。2023年8月至2024年4月,各试点地区按照各自部署安排,边探索边推进,全面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基本完成各任务目标并力争有所突破。
总结完善阶段。2024年7月底前,各试点地区系统总结试点工作成效和亮点,提炼可借鉴参考的经验做法,总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梳理形成制度性经验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