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血脉永续 从红色法治文化中汲取护航发展的思想智慧——第五届“苏区法制研究论坛”侧记

  
2025-09-30 09:33:02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王晗阳
  
  追寻革命峥嵘岁月,赓续红色法治根脉。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法治试验田,苏区法制探索是党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早的大规模成体系的法治实践。
  
  9月25日,第五届“苏区法制研究论坛”在巴中市举行,深刻把握“两个结合”核心要义,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传承苏区法制精神,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通过主旨演讲、现场与谈、研讨交流等形式推动红色法治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法学智慧。
  
  思想引领
  
  砥砺红色法治初心

  
  弘扬红色法治文化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题中之义。论坛开幕式开宗明义地指出,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刻阐释苏区法制研究的“根”与“魂”。
  
  如何推动红色法治文化入脑入心?主旨演讲环节,中国法学会副会长、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回顾了本校学生、研究人员来到巴中研学的难忘经历,他表示,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打造红色法治文化精品课,通过概论讲授、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形式,着力推动思政工作和红色法治文化宣传教育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西北政法大学将进一步建强红色法治文化研究平台、抓好红色法治文化实践教学,全面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化研究、学术化表达、体系化阐释,切实做到铸魂育人,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坚强思想保障。
  
  回望革命伟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晓耕在演讲中表示,“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把握历史主动、始终遵循不渝的一个基本的原则。“每个人从善良的愿望出发,但每个人又会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如实反映事物原貌有时并不容易达成。”他说道,“不过,考察苏区法制建设,法官却能够适时摒弃一些专业性‘执念’,有效地把法律文本解释得让老百姓认同,真正满足了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法学的理论和方法只有合理运用于事实,才能焕发生机和价值。”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四川省法学会川陕苏区法制研究会副会长陈山表示,过去,党领导人民在苏区通过立法确立了政权性质,成为维系社会稳定、保障革命成果的坚强底盘。现在,各地党政干部、专家学者、法学法律工作者共聚巴中这片红色沃土,认真发掘、总结党在革命时期领导人民进行法治建设的光荣历史和成功实践,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信、底气、定力。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正式提出5周年这个重点节点,我们要加强对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法律制度、法律规范的研究,将红色法治文化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为推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贡献更大力量。
  
  与谈研讨
  
  挖掘红色法治文化的时代价值

  
  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红色法治基因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具有重要时代价值。与谈现场,来自四川、陕西、上海、湖南、江西的法学专家围绕“苏区法制和当代法治的关系”畅所欲言,从历史生成、法理内核、实践传承与未来展望等多个维度,深度探讨了两者之间源与流、根与叶的内在联系。
  
  “苏区法制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较为初步,但其蕴含的人民至上、实事求是、能动履职等核心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对我们今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和发展人民司法制度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四川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省法学会副会长、省法学会川陕苏区法制研究会会长郭彦说道。
  
  赣南师范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江西省法学会苏区法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谢志民聚焦“公平正义”的时代回响,全面描绘了苏区法制建设如何在经济法律、刑事法律乃至施法层面将为民理念贯彻始终——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有专章规定了工人工资,包括最低的工资及休息日双薪制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废除了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制度,确立了婚姻自由原则等,这些法律条文和制度无不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北工业大学陕甘宁边区法制建设研究所副所长、四川省法学会川陕苏区法制研究会副会长韩伟认真聆听与谈交流,他表示,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矢志不渝地领导人民探索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法律制度,比如中央苏区制定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等。“因此,从‘马锡五审判方式’到新时代‘枫桥经验’,从‘依法办事’到改革开放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我们要深刻领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红色法治底蕴,建好、用好法学会的基层服务站点,做实法律咨询服务和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等工作,以法治红利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他说道。
  
  思想交流
  
  一线视角中的“转化”和“发展”

  
  挖掘、探寻、研究是为了保护、传承、发展。论坛深入研讨了川陕苏区法制精神对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影响、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人民司法对善意文明司法等的当代启示、红色审计基因在当代数据治理中的创新等,从小切口、小视角推出一批具有现实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成果。
  
  交流环节,南江县法院干部蒲照午作为优秀获奖论文代表上台发言,他从“价值—工具—机制”三维融合的视角,提出了将苏区法制精神与新时代老区基层治理融合的可行路径。他说道,“当前,基层治理仍面临如何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兼顾技术手段与人情关系、统筹文化资源与制度设计等问题,苏区法制建设中关于基层治理、司法运行的宝贵实践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良方,如将‘调解优先、就地审判’的原则适用于家事矛盾化解,在村居层面设立‘红色法治议事会’等协商平台,从而用红色法治温度为老区发展速度加油赋能。”
  
  同样聚焦现实问题,来自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法院的吴芃从近年来的热点案例入手,探讨了司法体系中法律与道德的“张力”所在,并从红色法治文化“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方法延展开来,提出建立道德价值甄别体系、完善司法裁判价值转译程式、提升司法人员价值整合能力等五条路径,弥合司法审判与公众朴素情感之间的判断分歧,更好实现法律系统专业性和社会治理目标相统一。
  
  随着“苏区法制研究论坛”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下一步,四川省法学会将进一步加强与各兄弟省(市)法学会、学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共同推动苏区法制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实现新突破,以实际行动推进法治建设进程,为护航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