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刘文慧 徐婷婷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严格食品药品监管,抓好校园学生餐、平台外卖安全监管”“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等与未成年人成长息息相关的举措温暖人心。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同样密切关注着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如何以法治之力更好地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雅安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和全国人大代表、马边彝族自治县彝族调解员乔进双梅,倾听他们提出的“护苗”建议。
未成年人犯罪形势日益复杂
“低龄”不是“挡箭牌”
“‘低龄’不是违法犯罪的‘挡箭牌’,未成年人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才能真正成长。”庹庆明开门见山地说。
一年前,河北省邯郸市3名不满14周岁的犯罪嫌疑人将同班同学骗至一处废弃蔬菜大棚里残忍杀害,如何惩治、挽救低龄罪错未成年人一时间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2024年12月30日,经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核准追诉,法院判处1名被告人无期徒刑,1名被告人有期徒刑12年,另外1名被告人接受专门矫治教育。
“这起案件的宣判体现了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工作的进步,也是对日益复杂的新型未成年人犯罪形势的有效适应。”庹庆明告诉记者,早在2020年,他就领衔提交了关于修改刑法第十七条,将未成年人刑责年龄由14周岁下调至12周岁的议案,最终被吸纳至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成为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鲜活注脚。
“发生在河北省邯郸市的悲剧,再次敲响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警钟。”乔进双梅多年来也在关注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她建议,社会各方一方面应通过法治讲座、模拟法庭等活动形式,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明白违法犯罪的后果;另一方面,应在学校建立健全预防和处理校园霸凌的机制,保护被欺凌学生的权益。
“对于罪错未成年人,应继续完善其惩治、教育措施,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犯罪情节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教育矫治方案;对于受到不法侵害的未成年人,应加强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帮助其摆脱困境。”乔进双梅说。
强化法治宣传
不做“沉默的受害者”
作为教育工作者,庹庆明不仅积极推动法律修订,还在多个方面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建言献策。
“观察近年来较为高发的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其中多数为亲属、邻居甚至教师等熟人作案,这类案件的社会影响恶劣,其取证、侦破难度也较大,往往会给孩子留下一生的影响。”庹庆明分析道。
他表示,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频发,暴露出部分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法律意识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问题,很多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儿童,往往在受到侵害后不知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被迫成为“沉默的受害者”,犯罪者得以逍遥法外。而网络的普及也使得性侵未成年人的形式变得更加隐蔽复杂,一些家长在照管孩子时简单粗暴地用电子产品转移其注意力,使孩子过早接触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无形中为不法分子的侵害提供了便利。
庹庆明建议,应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共治共管的未成年人保护网,增强部门间的协调联动,定期召开联席研判会议分析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加强中小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定期抽查酒吧、KTV等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易发场所,确保不留监管死角。
“同时,推动预防性侵法治宣传、未成年受害者心理疏导等进校园、进班级、进社区、进家庭,科学指导学校、家长、孩子建立起危机意识,有效识别和防范生活中的性侵害风险,积极依法维权。”庹庆明说。
清朗网络空间
关注未成年人“触网”红线
“00后主播全网粉丝过百万”“直播1小时收入过万”……近年来,此类“网红神话”在网络上并不鲜见,在博取流量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部分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触网”的年龄也越来越小。乔进双梅认为,未成年人心智不够成熟,容易受到互联网有害信息的侵扰,需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例如,鼓励学校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严格审核网络内容,及时清理不良信息,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保护其身心健康;严格落实网络游戏实名认证和防沉迷系统,研发更先进的防沉迷技术,避免被“钻空子”,同时,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确保游戏中不存在暴力、色情、恐怖、不良价值观等有害内容。
校园内外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乔进双梅建议,应加大对校园附近食品经营单位的抽查力度,对食品经营场所的环境卫生等提出更高要求,严厉打击无证经营、销售“三无”食品和过期变质食品等违法行为。学校也应重视校内食品安全,对食堂等场所严格管理,向学生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此外,相关部门和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投诉举报平台,鼓励学生、家长和周边群众对校园内外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监督。
庹庆明还将关注点放在了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方面,他建议,相关部门把健康急救知识纳入体育测试,科学制定评分标准,通过构建“理论教学+模拟训练+情景演练”课程体系、常态化开展心肺复苏教学等方式,促使中学生熟练掌握心肺复苏,助力提高心肺复苏普及率和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