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失信大曝光”“老赖”难耍“赖皮”
被法院判决支付22.2万余元欠款的白某某,明明有履行能力,却不履行。法院依法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后,自己成“老赖”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里疯转,吓得白某某第二天马上找到法院,自觉履行了判决。
这是省高院8月4日在本年度“失信大曝光”专项行动总结大会上发布的一则典型案例。自今年5月开展“失信大曝光”行动以来,有多少“老赖”主动履行了债务?是否形成了新的震慑作用?记者采访了省高院执行局相关负责人。
“大曝光”掉面子
“面子挂不住,是部分失信被执行人主动履行债务的原因之一。”省高院执行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失信大曝光”行动中,随着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介的参与,以及新闻曝光增加至火车站、公交站台等多平台,广泛的社会影响对被执行人形成了威慑。
除此之外,全省法院还与公安、银行、建设、税务等部门搭建了“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共享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加大对失信被执行人的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贷款受限是最重要的惩戒措施之一。失信通报制度可以在失信人要求办理各种业务时,进行全面限制。”据省高院通报,惩戒收到的效果明显,在六七月两次“失信大曝光”后,被执行人积极主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金钱债务共1.09亿元,其中共有75家企业主动履行3441.77万元,509名个人履行7457.84万元。
“黑名单”引“老赖”
“找人”是执行中最艰难的一环。而“失信大曝光”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让潜伏的“老赖”浮出水面。
在某融资担保公司申请执行刘某某追偿权纠纷案中,刘某某一直拒不现身,案件难以推进。在穷尽一切手段后,法官将刘某某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对刘某某的出行、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最终刘某某迫于压力主动联系法院,要求履行还款义务,将自己的名字从“黑名单”中删除。 本报记者曾晶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