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的和谐安宁,他们来守护

  
2017-06-30 10:12:53
     

  
  ①景区内每个区域都有信息员,巡逻人员会不时的向这些信息员了解该区域的情况
  
  ②云阳法院扫描便民服务二维码
  


  本报记者曾晶菁文/图
  
  三峡库区的青山绿水由谁来守护?三峡景区的平安稳定怎样保障?作为巴渝文化的发祥地,重庆是如何在现代与传统、过去与未来之间,用法治搭建了一座和谐共处的桥梁?6月12日起,本报记者参加“创新社会治理·重庆行”活动,与全国各法制媒体相约三峡之巅,深入山城重庆的三峡核心地区,探寻万州、云阳、奉节等区县创新做法及优秀经验。
  
  不论是万州区检察院率先建立环保领域跨行政区划司法协作机制,守护库区绿水青山的做法;还是“移民大县”云阳法院,着力营造“鼠标前、指尖上”的司法公开氛围,按下司法服务的“快进键”的探索,还是奉节县那批懂攻略会英语、装备精良的旅游警察,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跨区域环保检察 生态司法开辟“绿色通道”
  
  “我们认识到错误了,自愿放鱼赎罪。”日前,3名非法捕捞水产品的犯罪嫌疑人来到长江边,在万州区检察院工作人员的监督下,将自愿购买的数千尾鱼苗缓缓放入长江中,用于修复长江水生物资源。
  
  据了解,近年来,万州区检察院积极践行环境司法保护理念,为生态司法开辟“绿色通道”,在重庆市率先建立环保领域跨行政区划司法协作机制,运用恢复性司法措施修复生态资源,延伸检察职能促进跨区域“两法衔接”机制完善,探索跨区域环保检察工作办法,护卫库区绿水青山。
  
  2012年1月,万州区检察院根据相关规定,开始集中办理重庆市检察院第二分院辖区万州区、开州区、梁平区、城口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三区六县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破坏环境资源刑事案件。与此同时,还能提前介入公安机关侦办的重大环保刑事案件,引导侦查取证。“保护长江流域生态屏障是一件惠及子孙万代的大事,检察机关应当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万州区检察院检察长刘峰说。三峡库区环保刑事案件管辖权统一后,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也成为该院重点思考的问题。该院开始探索对犯罪情节轻微的案件实行恢复被破坏自然资源工作机制,在办理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时,主动对犯罪嫌疑人加强生态环保政策法律教育,责令其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既然犯了法,我就有义务重新将树苗补上。”今年初夏时节,曾因滥伐林木险被起诉的奉节县农民刘某主动购买树苗到山上补种,以此弥补之前犯下的罪。
  
  据了解,在对犯罪嫌疑人作出起诉或不起诉决定时,该院会充分考虑嫌疑人是否自愿采取补植林木、放养鱼苗、治理污染等方式恢复被其破坏的生态环境。2016年,该院开始尝试异地集中修复资源,设立集中生态修复基地。2017年5月,在位于长江沿岸的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五桥园联合坝建成三峡库区特色工业基地生态修复司法保护示范林,规划面积348亩,主要种植生态林木。
  
  截至目前,万州区检察院共责令306名破坏环境资源犯罪嫌疑人采取措施修复生态,补植林木11万余株,放养鱼苗100万余尾。
  
  2“智慧”法庭更新换代 互联网+方便老百姓打官司
  
  “我是湖南籍女子,在东莞打工认识云阳人李某,与他结婚育有一女,现在我要提出离婚,请问我该怎么办理?”一网友登录重庆市云阳县法院微信公众平台留言求解。
  
  “你好,介于你提供的情况很粗略,不敢冒昧答复。你可通过我院公众服务网在线交流平台、云阳法苑公用QQ号或者直接拨打立案咨询电话,获得详细诉讼指南。”在网友留言后40分钟内,法院工作人员便给予了回复。这是云阳县法院在深化司法公开,推进司法民主中,将创新手段、丰富载体与满足实用相结合,逐渐打造出的一片信息化、全方位新境地,着力营造“鼠标前、指尖上”的司法公开氛围,按下了司法服务的“快进键”。
  
  三峡库区山高坡陡,沟河密布,对法院工作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重庆云阳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常年有40万人在外务工,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和移民大县。”云阳县法院院长罗伟介绍,为了破解案多人少的矛盾,法院积极开发司法公开新载体,研发“移动数字法庭”,创设“旅巡法庭”,为地方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便民服务和司法保障。“微通道”是该院司法公开的最前端渠道: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坚持不间断信息滚动推送。“微服务”搭建了便民查询的系统:开辟在线交流平台,公布便民诉讼“二维码”,增设预立案窗口和在线留言按钮,并落实有专人查看、处理与回复。据统计,今年1月至5月,该院已接受私信咨询53件次、意见建议90余件(次),便民查询系统来访87616人(次),门户网站访问人数累计超过70万人(次)。
  
  此外,该院还大力拓宽“微视角”,推行裁判文书上网、典型案例分析,定期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尝试庭审图文直播和视频全程直播,正面回应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提出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3 懂攻略会英语保安全 旅游警察成景区风景线
  
  高大的身材、整洁的制服、醒目的红色袖标……今年5月15日开始,一批阳光帅气、装备精良的旅游警察成为重庆市奉节县各大景区及旅游干线上的一道风景线。6月15日,记者在奉节县白帝城景区见到了这群懂攻略、会英语、还能保安全的旅游警察。
  
  记者了解到,迄今为止,奉节县成立了旅游警察大队、旅游巡回法庭和旅游市场管理局,三者构成旅游综合执法体系,共同为游客保驾护航。“变化太大了,我两年前来这里的时候,小摊摆得到处都是,有些摊主还追着游客卖东西,现在都看不到了。”和家人一起到白帝城旅游的刘女士告诉记者。旅客眼里的这些变化都与“旅游警察”密不可分。
  
  尾随兜售曾是折磨了景区10年的“顽疾”。警务室入驻后,“旅游警察”每天提前3小时上岗,在景区出入口严格把守,入园区搜索疑似商贩,并随机检查疑似人员的身份证件。一个月后,尾随兜售的现象终于被彻底杜绝。
  
  记者了解到,奉节县旅游警察大队队员,主要分布在白帝城景区、夔门景区、九天龙凤景区以及一些旅游线路上,开展巡逻,接受游客的报警、求助和咨询,查处破坏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配合行政执法部门开展涉旅案(事)件的查处工作。“从成立到现在,我们接受旅客的咨询比较多一些。”组员杨军此前是特警队队员,后转岗“旅游警察”,他笑言最大的不同就是自己变得“温柔”多了。“现在面对游客,每天都把笑容挂在脸上。”
  
  和杨军一样,奉节县的“旅游警察”大半是从特警队挑选出来组建而成。上岗前,这群“旅游警察”必须接受培训,比如简单的旅游英语,风景区的衣食住行攻略,甚至各种相机的使用方法。“提醒、阻止游客不安全行为是巡查的主要内容,当然也是为了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觉到警察随时都在身边,更有安全感。”组员熊巨斌告诉记者。
  
  记者获悉,自“旅游警察”大队成立以来,工作人员平均每人每天工作10小时、步行距离16千米(登山10千米)以上,共服务群众6.3万余人次,送治受伤群众38人,帮助找回走失老人儿童21人,获得了中外游客和本地居民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