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宜宾眉山先行先试提供典型经验

  
2016-11-23 10:39:14
     

遂宁宜宾眉山先行先试提供典型经验

全省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再上新台阶

    本报记者 开永丽

今年23岁的罗新生(化名)在过去几年中完成了一场蜕变。如今的他家庭幸福、事业有成,是一名充满正能量的青年。然而,曾经的他偷盗成性、打架斗殴,是一名“劣迹斑斑”的问题少年。罗新生的变化始于2008年:他盗窃被抓获后,被送到遂宁市十五中。就是在那里,他改掉了坏毛病,学到文化知识,并掌握了一技之长。

社区矫正对象、刑满释放、吸毒人员、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不良行为青少年……如何做好这些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工作,一直是社会治理的难题和重点课题。2014年4月以来,按照中央综治委有关要求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省综治委组织在遂宁、宜宾、眉山三地开展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改革综合试点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试点地区不断推动制度机制方法创新,着力破难题、补短板,探索构建了特殊人群监测、预警、救治、帮扶、服务、管理等制度框架,为全省健全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体系、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提供了可供推广的经验。

在今(23)日召开的全省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暨综治工作培训会上,遂宁、宜宾、眉山三地的试点经验将向全省推广,整体推进全省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工读学校助问题青少年入正轨

罗新生的故事是遂宁市通过充分发挥工读教育作用,对思想、行为出现偏差的青少年进行针对性教育矫正的一个缩影。

遂宁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市,一些留守儿童辍学流入社会,有的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由于年龄小、情节轻等原因,够不上治安、刑事处罚的条件,形成“犯了抓,抓了放,放了再犯,犯了再抓”的恶性循环,一度还出现了成年人在幕后教唆、操纵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等问题。在认真研究全国各地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遂宁成立工读学校,挂遂宁市第十五中学牌子,对有符合条件的问题青少年进行教育矫治。

“我们始终把思想教育和行为养成作为教育矫治切入点,运用情况摸底、思想转化、行为养成三步工作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据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遂宁工读教育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社会治安管理做出了巨大贡献,实现了家庭、政府、社会“三满意”。目前,已解除工读教育的1053名学生,有984名回到普通学校读书或务工就业。全市未成年罪犯占判决刑事罪犯总数的比例近年来下降了5个百分点。

针对重点青少年的服务管理工作,眉山、宜宾都进行了大量探索。眉山发动社会组织参与不良行为青少年服务管理,宜宾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帮扶,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不止是重点青少年,试点两年多以来,三地结合实际围绕不同类别特殊人群分别探索了一些成效明显、可供复制的经验做法。如:宜宾落实对社区矫正对象动态监管,遂宁、眉山加强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和困难帮扶,再犯罪率保持在较低水平;眉山构建病残吸毒人员康复治疗工作模式,宜宾、遂宁加强社区戒毒工作,提升了对涉毒人员管控能力;遂宁、眉山加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宜宾加强强制医疗所建设管理,防止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等。

完善制度体系促进工作规范

各项服务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推进,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也离不开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决定》将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谋划推进。

省直相关部门也加强协调指导,以刑满释放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吸毒人员、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不良行为青少年等为重点,组织指导遂宁、宜宾、眉山三地扎实开展服务管理工作探索。“我们每季度都会通报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试点结束后,按计划组织了工作成效评估。”省综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三个试点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范,建立了一整套工作机制,初步建立起针对特殊人群的监测、预警、救治、帮扶、服务、管理制度框架。遂宁以市委、市政府“两办”文件印发《工作细则》,对不同类别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的标准、责任、流程、主体等进行了明确,形成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政策框架和制度体系;眉山分类制定了工作制度制度,也以市委、市政府“两办”文件下发;宜宾则组织各专项工作牵头单位成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判情况。

立足实际试点举措亮点纷呈

宜宾的社区矫正工作一直表现出色。早在10年前的2006年10月,宜宾被确定为全省第二批社区矫正试点市,开始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通过不断探索和突破,宜宾的社区矫正工作连续8年、安置帮教工作连续15年获得全省表彰。在被确定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改革综合试点市的两年多中,宜宾的社区矫正工作又完成了一场提速跨越。

2015年5月,宜宾市司法局与市检察院合作,建立了全省首个检察院驻司法局社区矫正检察官办公室。在各级检察院的全程检察监督下,全市社区矫正执法工作愈加规范严谨。通过与企业协调,宜宾建立就业基地12个;以辖区内监狱、看守所等为平台,建立警示教育基地13个;以敬老院、福利院等为平台,建立社区服务基地89个;与宜宾学院合作,先后建立了社区矫正教学实践基地、大学生社区矫正志愿者工作站,并成立了西部首个社区矫正研究中心。

通过人性化执法和细致的教育感化,社区服刑人员中涌现出了全省抗震救灾积极分子刘树安,勇擒持刀歹徒的王勇,在废墟中救出孤寡老人的葛代平,冒死冲进火场救人的安俊波、阳通友,跳入长江救起落水儿童的李智强等一大批典型,其中3人已被依法裁定减刑。

“两年多来,三地的综合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得到了基层组织和群众的认可,综合试点工作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省综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遂宁、宜宾、眉山三地在结合实际建立了一整套工作机制和制度框架之外,在具体举措上也亮点纷呈。

这些举措包括:对社区矫正对象,实现社区矫正排查登记常态化,构建了调查评估、随机点验、质量评估、定位监管、教育管理、职业规范、警务协作“七大机制”;对刑满释放人员,探索社会协同帮教办法,建立安置帮教志愿者协会加强教育管理;对吸毒人员,建立自愿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等相互衔接机制,帮扶吸毒人员就业并回归融入社会;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加大治疗康复场所设施建设经费保障力度,建立健全信息监测、排查评估、依法收治、服务管理、双向转介、社区康复等工作机制;对不良行为青少年,建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工作阵地网络,着力推进重点青少年服务管理项目化,初步构建起社会化维权体系。

据悉,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总结推广经验做法,健全完善制度规范,加强场所设施建设,推动我省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