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发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大案例
以司法裁判鼓励公众遵守核心价值观
最高人民法院22日发布了10个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以司法裁判鼓励公众遵守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良好道德风尚。
最高法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国法院在司法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贯彻落实核心价值观。接下来,各级法院将依法履行审判执行职责,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案例选登>>
微信售假夫妻二人获刑
在微信朋友圈销售假冒注册商品案中,戚冰、钱巍夫妻通过微信软件等途径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手提包、皮带等商品,销售金额77757元,库存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价值9570元。法院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分别判处二人有期徒刑7个月和6个月,均缓刑1年6个月,并处罚金1.5万元。
典型意义:诚信经营
本案是一起通过微信朋友圈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典型案例。法官认为,与传统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相比,这类犯罪作案手段相对隐蔽,但传播面广、推广速度快,社会影响恶劣。目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网络交易管理办法还没有关于微信购物方面的明文规定,而且微商没有经过工商机关注册登记,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强制搬离医院“床霸”
在北京某集团总医院申请执行陈某春医疗服务合同纠纷案中,陈某春2011年因交通事故受伤入院治疗,2012年医院先后20余次通知其出院,但陈某春拒绝出院。法院于2014年判决陈某春腾退床位,但其并未履行判决。法院2015年组织强制执行,将陈某春搬离病床,妥善安排至其居所,并对在执行现场妨碍法院执行的两名案外人采取司法拘留措施。
典型意义:公序良俗
在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背景下,类似于本案的病人霸占病床、拒绝出院的现象并不罕见,已经成为“社会顽疾”。本案的典型意义就在于通过司法执行的途径,在法律途径下破解霸占医院病床的难题,为此类案件的执行提供了操作范本,倡导了在法治体系下解决矛盾纠纷的社会导向。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