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检察:科技强检带来啥?不只是电子卷宗

  
2016-01-19 09:43:31
     

市检宣 本报记者 王一多

建成全国仅有的两个地市级数据分中心之一,建成400平方米司法鉴定实验室并在近三年平均每年检验鉴定71件案件;2014年技术性证据审查办案数量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排名第二,文痕检验办案数量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排名第五;2015年被评为全国检察机关首批“科技强检示范院”。

这些成绩的主角是成都市检察院。

近年来,成都检察机关一直践行科技强检战略,健全创建工作责任制、充实技术与信息化队伍、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装备,从制度、人才和技术三个维度进行全面实施。因此,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意外,尤其是在信息化平台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和检务公开三个方面的成效令人惊喜。

信息化平台搭建使用内外监督线上实现

信息化平台是检察机关实现科技强检的基础,去年成都市检察机关积极持续推进四大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以更好地发挥检察职能。

侦查监督信息化平台是根据案件侦查重要环节和高风险岗位,设置不同监督级别和方式,由平台开展自主跟踪监督,定期生成案件质量分析报告。该平台一头连着检察机关,一头连着侦查机关,建立案件信息共享、重点案件情况通报、定期联席会议等配套衔接机制,定期通报案件监督汇总分析情况。自2014年5月平台投入使用以来,共发现侦查活动不规范或违法案件近394件,发出侦查活动监督通知书310份,纠正违法通知书84件,纠正漏捕283人。

此外,成都市检察机关率先在全国检察机关建立刑事审判监督平台,将法院受立案、庭前审理、庭审、判决等阶段数据植入信息化平台跟踪监督,及时汇总分析“久拖不决”、违反法定审限等审判违法问题,根据情节轻重设置口头、书面纠正违法、发出纠正违法建议书。成都市检察机关依托该平台已发现问题项目142件,向审判机关书面提出纠正意见142件,依法提起抗诉36件,同比增长112%。

业务系统深度运用律师群众享智能化福利

信息化平台的顺畅运行得益于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使用,尤其是电子卷宗与案件信息公开系统所实现的便利。

如今,成都市检察院电子卷宗系统暨办案智能系统作为成都检察的一张新名片,向全国、全省检察机关推广。早在多年前,成都市检察院就率先启动卷宗数字化改革试点,并在2013年初将“电子卷宗”作为信息化建设核心。去年7月1日起,成都市检察机关所有案件全部实现卷宗电子化。截至目前,共制作电子卷宗9396件21537册173万页,实现执法办案全过程“网上留痕、全程记录”。

如果说电子卷宗方便了承办检察官和律师,那么“案件信息公开系统”的运用则将这份便利性扩大化。成都市检察机关在全国率先试点运行信息公开系统,对拟公开的案件信息审核把关,公开案件流程信息14963件,法律文书6479份,公开信息量占全省1/3。同时,探索建立网上预约查询自助系统,通过资格审核并领取账号密码的律师,可在互联网上实现异地查询等6项业务;人民群众也可以很方便地查阅公开版法律文书。

“互联网+科技”检务公开矩阵式铺开

今年1月11日,成都市检察院首次通过大数据“一图读懂”的形式回顾2015年工作,回应“社会关切”“民生诉求”“依法行权”三大问题。这是成都市检察院在检务公开上的又一次突破。

科技强检给检务公开提出了新要求,成都市检察院在信息化格局下加强检务公开平台建设。去年,成都市检察院完成以门户网站集群和“两微一端”为主体的“成检网阵”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站的综合功能,我们进行了第三次改版,访问量突破143万余次。”成都市检察院平台建设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所建立的“两微一端”自媒体矩阵,已吸粉80万余人,发布消息2.5万条。据悉,成都市检察院官方网站综合评分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而“两微一端”更是居副省级城市检察机关首位。

对于老百姓的各种诉求,成都市检察院构建涉检信访网上网下“一站式”解决信息平台。据介绍,该平台将控告举报、申诉受理、视频接访、12309举报电话等逐步整合在以门户网站为主的互联网平台上,全面开展网上预约接访、视频接访、远程接访,实现网上受理、网下办理、网上答复涉检信访“一站式”工作体系。同时,建立和市级政法各部门、各区(市)县联动的信访信息平台。2015年以来,信访总量同比总体持平,网络信访上升49%,同时,积访、重复访同比下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