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评论员 周葱
近日,江苏省无锡市一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一张超速罚单,迅速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罚单显示,该车辆平均速度竟高达17052公里/小时,而此路段限速为80公里/小时,超速比达到令人咋舌的21215%,处罚为扣12分、罚款2000元。
这一速度差不多是波音飞机的20倍,如此荒诞的数据,着实让人惊掉下巴。好在无锡交警迅速回应,称是设备出错,目前已修复,误拍记录也全部撤销。可这看似简单的设备出错背后,实则反映出一些真问题,不宜轻易放过。
此事虽可归咎于设备出错,但设备是由人来管理和维护的,机器出问题,背后是人的工作出现了疏忽。在日常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是否按照规定对测速设备进行定期检测、维护与保养了呢?
按照常理,如此离谱的数据,在处罚结果出来之前,但凡有工作人员稍加留意、进行复核,就不可能出现在罚单之上。但现实却是,这张荒谬至极的罚单真的产生了,这不得不让公众质疑当地公安交警部门在工作流程上是否存在粗枝大叶、敷衍了事的情况。倘若在数据采集、审核及处罚通知等环节,都能做到严谨细致,层层把关,这样的“乌龙”又怎会出现?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不过是一次小小的设备故障,及时纠正就好,没必要大惊小怪。然而,作为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法机关,任何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疏忽”,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并且产生的不良影响会长时间留存。就拿一些法律文书来说,曾出现过把当事人名字写错、时间写错的低级错误,这不仅损害了法律文书的严肃性与权威性,还可能导致当事人合法权益受损,影响司法公正。还有个别单位在宣传本地的材料中,竟然出现外地的名字,明显是“抄作业”都不用心。这种作风不严谨的表现,严重影响了相关单位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有些人似乎秉持着“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观念,认为小错无关紧要。殊不知,小错不断累积,量变引起质变,谁敢保证今后不会犯下不可挽回的大错呢?所以,作为公职机关,小处不可随便,舆论对此事反映强烈,并非是吹毛求疵,而是公众对其严谨工作作风的期待与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