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枫桥式工作法”四川有亮点

  
2023-11-07 14:17:22
     

  成都市武侯区火车南站街道以“信托制”工作法重构物业管理基本关系,让物业矛盾纠纷降下去,居民满意度升上来;德阳绵竹市九龙镇创新标准合同书、法律审查意见书、公证书、交易鉴证书“四书止纷”工作法盘活闲置农房资源,在法治轨道护航特色文旅产业茁壮发展;泸州市泸县太伏镇用“科技之链”串联矛盾纠纷千头万绪,全镇矛盾纠纷化解率、信访事项一次办结率显着提高;眉山市丹棱县法院坚持“五调融合”工作法,实现首发纠纷马上调、区域纠纷包干调、异地纠纷线上调、疑难纠纷联动调、类型纠纷示范调,以法治之力护航桔橙产业之“甜”……
  
  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中,四川探索创新了一批“枫桥式工作法”,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成都市武侯区火车南站街道:预防化解小区物业矛盾“信托制”工作法
  
  亮点
  
  成都市武侯区火车南站街道党工委探索实践“信托制”工作法化解小区物业矛盾,将业委会作为委托人、物业服务企业作为受托人、全体居民作为受益人,重构物业管理基本关系,保障小区全体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实现了物业服务水平、物业费用收缴率、居民满意度明显上升和物业矛盾纠纷明显下降的“三升一降”效果。
  
  成都市武侯区火车南站街道党工委着力重构业主、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关系,将传统的“包干制”物业管理模式转化为“信托制”物业管理模式,发动群众参与小区物业纠纷排查和化解,形成化解小区物业矛盾“信托制”工作法。截至目前,该工作法已在成都市300余个小区推广。运用“信托制”工作法管理的小区矛盾纠纷数量与2019年相比下降95%。
  
  坚持还权赋能,依法重构“信托制”物业三方关系。在充分吸收物业专家、律师、社区基金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代表的意见基础上,该街道根据《民法典》等法律法规重构了党组织领导下基于“信托制”物业服务的三方关系。党组织牵头,健全共管机制。在物业矛盾多、改制意愿高的小区院落,由小区党组织牵头,业主代表、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共同组建物业联盟,指导居民制定业主公约或业主规约。由居民票选,确定物业服务企业。将修订小区规约、谈判物业合同等重要事项全程开放,依法保障业主参与权。通过公开招募、业主筛选、路演比选等程序推选物业企业,“一户一票”选定物业服务企业。由合同约定,确定三方的信托关系。编制《住宅小区(院落)“信托制”物业服务指南》和服务合同样本,将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三方信义关系条文化、规范化。
  
  坚持公开透明,创新管理机制源头防范纠纷。针对传统物业企业的物业费收支不透明等问题,通过“信托制”物业建立小区业主共有基金阳光管理制度,从源头防范物业纠纷。“开放式预算”清楚钱花在哪里。“信托制”物业实行“以收定支、质价相符、量入为出、开放自治”原则,业主参与开放式协商,编制年度财务预算,收入和支出费用笔笔清晰,实现了物业费“收得明白、花得清楚”。“可查询账户”清楚钱怎么花。“信托制”物业建立小区业主共有基金独立账户,设置物业取款和业主查询“双密码”账户,实现共有基金管理的公开透明,从源头化解了物业费和物业收支方面的矛盾纠纷。“多维度监管”清楚谁来监察。开发“信托制”物业信息小程序,实时公开物业服务信息,实现业主对物业项目和勤勉度掌上监督。将社区(小区)党组织设为监察人,全面监督业委会履职、物业服务企业服务、物业资金使用。完善基金受益人监督制度,小区矛盾大家评,实现矛盾早发现早化解。
  
  坚持开放参与,健全“信托制”物业多元解纷机制。围绕“信托制”物业导入前、导入中、导入后易出现的矛盾纠纷,依托“一站式”解纷平台化解,保障“信托制”物业服务模式有序落地。扫清物业交接障碍。待原物业合同到期后,在政法、住建等部门指导下,街道党工委组织物业有序交接,如果出现业主欠缴物业费、阶段工作未完成等问题,通过“一站式”解纷中心搭建平台,由律师或平台驻点人员进行调解。因欠费等原因拒不退场的,由住建部门对物业公司按日进行处罚,倒逼原物业按规有序退场,并实现依法追缴欠费。共商促进物业质量。发动网格员调查摸底,搭建“居民面对面”等对话平台,与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会商,对改进人防、技防等设施,改善保洁、绿化、电梯维保等服务需求及时解决,提高小区问题处理的效率,增进业主与物业公司关系。对疑难物业纠纷,组织物业专家、律师、调解员等进行调解,无法达成调解意愿的分流处置。提升物业缴费意愿。全体业主通过“信托制”物业服务信息公开平台可实时查询未缴费信息,物业公司对超过1年未缴费的在小区张贴公示,直至代表全体业主对拖欠物业费用的业主诉诸法律途径,依法追缴欠费。2023年1月至9月,成都市武侯区法院受理调解物业纠纷1197件,与去年同比下降47%。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王一多
  
  德阳绵竹市九龙镇:预防化解闲置农房流转纠纷“四书止纷”工作法
  
  亮点
  
  绵竹市九龙镇针对违法违规买卖宅基地导致的矛盾纠纷多发问题,运用标准合同书、法律审查意见书、公证书、交易鉴证书“四书止纷”工作法,依法规范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程序,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防范化解矛盾纠纷。
  
  德阳绵竹市九龙镇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交易活跃,矛盾纠纷多发。九龙镇党委因地制宜探索创新《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标准合同书》《律师法律审查意见及见证书》《公证书》《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鉴证书》“四书止纷”工作法,规范闲置农房流转交易,依法整治违法违规买卖宅基地、违法违规占地等突出问题。2019年以来,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交易有关诉讼、治安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实现“三个零发生”。
  
  严格事前审查,把矛盾风险规范在先。针对闲置农房流转交易可能存在违法违规买卖等问题,指导村委会对转让申请进行调查公示,镇政府委托律师事务所开展前置审查,引导双方依法开展交易。审查转让房屋资质。由律师事务所对转让方房屋产权等资料和债权债务问题进行审查,由专业鉴定机构对房屋建筑进行安全性评估鉴定,对存在产权债务纠纷、危房等问题的不支持流转,从源头避免矛盾风险。审查转让方资质。根据转让方申请,指定律师上门核查转让方民事行为能力,调查家庭成员真实意愿,避免出现因转让方能力限制或家属意见不统一引发的纠纷风险。审查受让方资质。核实受让方基本情况、支付能力等资料,调查流转后农房使用意向等,避免因受让方资金实力不足、房屋使用范围不明确等引发纠纷。
  
  规范交易环节,将法律约束贯穿全程。针对闲置农房交易合意过程长、交易周期长、交易意愿多变等常见的合同风险问题,由镇党委政府牵头,规范交易流程、强化法律约束,为双方当事人吃上“定心丸”。制定格式化合同。镇政府组织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成立合同审查小组,对改造确权等12个风险点予以规范明确,在法律政策框架内拟定《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标准合同书》,有效避免因条款不完整或不合理引发矛盾纠纷。全程公证取证。按照“一宗一公证”模式,指导由2名以上公证人员全程见证资料提交、合同签订等重点环节并录音录像,由交易双方对程序规范签字认可后存档备案,依法固定交易证据并出具《公证书》。依法监管保障。由市农交所对已开展审查、公证的交易行为予以审核,出具《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鉴证书》并依法确权、登记备案,纳入全市农村产权监管平台跟踪管理,全过程动态监管农房使用权属交易,每月更新已流转农房使用状态,实现纠纷风险实时预警、推送排查。
  
  强化法治力量,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针对闲置农房流转后权利人情况不熟、诉求渠道不畅通、纠纷调解化解难等问题,镇党委统筹执法管理、法律宣传服务、专业化调解三支力量,联动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将纷争止于萌芽。强化执法管理力量。组织司法所、公安派出所、乡镇综合执法等力量,对农房流转后改造改建、生产经营等实行统一管理和动态巡查,有效防范流转后的生产经营、邻里关系等矛盾纠纷。强化宣传服务力量。组建法律顾问团队,建立“一宗一讲”法治宣传机制。指定6名公职律师建立“一人一码”法律服务机制,为村民提供“菜单式”“定制式”在线咨询服务。强化专业调解力量。依托镇综治中心,整合矛调中心、司法所、农交所等资源力量,设立农房流转矛盾纠纷调解服务站,落实2名专职调解员,妥善化解涉农权交易矛盾纠纷。积极争取市仲裁委在九龙镇设立联络点,发挥“一裁终局”作用,高效化解争议较大的合同、债务纠纷,将矛盾纠纷止于诉前。
  
  “四书止纷”工作法试点实行以来,已被德阳市全面推广,涉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等领域工作全面规范,矛盾纠纷总量比试点前下降了80%以上,有效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俞阳
  
  泸州市泸县太伏镇:联动解纷“一站式”工作法
  

  亮点
  
  泸县太伏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力量整合、机制优化、科技赋能”为目标,依托综治中心建设“一站式”解纷平台,丰富线上线下解纷服务,有效破解了基层矛盾纠纷主动发现不力、解纷资源分散、数据汇聚单一等难点堵点问题,矛盾纠纷排查和分析研判持续深入,化解矛盾、防范风险整体质效实现有效提升。
  
  2018年以来,泸州市泸县太伏镇依托综治中心建强“一站式”解纷功能,推进资源整合、机制重构、科技赋能,实现镇内就地解纷,取得了良好成效。全镇矛盾纠纷化解率、信访事项一次办结率提升至99.5%、98.3%,全镇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五年环比下降 47.85%、38.74%。
  
  “多头跑”到“进一门”,整合“一站式”解纷资源。针对乡镇解纷渠道分散、协调调度不统一等问题,探索运行矛盾纠纷“一站式”中心。一是阵地集约整合。依托镇综治中心,采取腾挪、置换等方式,盘活闲置用房350平方米,将纠纷调解室、法律服务站、诉讼服务中心等9个功能室迁入中心。指导村(社区)整合功能性用房,规范村级“一站式”中心建设。二是力量联动整合。推行综治中心全员常驻,派出所、司法所、法庭“逢集、逢节”定时入驻,村(社区)和镇属16个站(所)根据工作需要随驻或轮驻。统筹镇村法律顾问、平安志愿者、“五老乡贤”等参与纠纷调处。三是经费有效整合。“一站式”中心将人民调解、法庭诉前调解个案补贴和法律顾问经费等工作经费统筹使用。完善绩效考核经费使用机制,优化专兼职调解员、网格员“岗位工资+个案补贴”薪酬分配制度,平安志愿者参与纠纷调解实行“一事一奖”,兼职调解员的待遇提高了20%。
  
  “人工办”到“人机办”,提高“一站式”解纷效率。针对信息壁垒、重复录入、数据失真等问题,利用线上信息化平台与线下实体中心的交互支撑,实现矛盾排查、信息归口、指令推送、分析研判、处置反馈全流程纠纷化解闭环管理。一是数据全量收集。采用县建平台、镇(街道)使用的模式开发矛盾纠纷“E网通平台”,向国土所、社事办等16个镇属部门开设端口,统一录入标准,将矛盾纠纷数据信息导入平台、交互共享,采取“上级推送+摸排录入+群众申报”方式,实现非警情纠纷、人民调解、12345热线等矛盾纠纷数据一次录入、一网交互。二是流转全链闭环。建立矛盾纠纷分流、化解、回访闭环管理机制,通过“E网通平台”统一归口、甄别交办。简单矛盾纠纷当场化解,疑难复杂矛盾纠纷会商研判,预约调解,本级无法调解的纠纷及时向上级转交。案件办结后,承办部门及时向当事人反馈办理结果,辅以释法说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闭环内。“一站式”平台建立以来,群众纠纷从受理到处置由平均的7日压缩至3日以内,交办事项办结率实现100%。三是全程跟踪督办。“一站式”中心对纠纷风险等级实行红、橙、黄、蓝四色动态分类、全程管控,分别由中心主任、政法委员、村干部、调解员分类分级化解。对系统自动预警的超期分派、超期调解、调解失败和特急等4类案件进行督办。对矛盾纠纷多发高发的行业主管部门、村(社区)发放工作提示函,帮助精准掌握重点矛盾纠纷态势,主动预防、源头管控。
  
  “常规抓”到“赋权抓”,重构“一站式”工作机制。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确保职责清晰、指挥通畅、响应及时。一是明晰责任建体系。镇“一站式”中心由镇党委书记任主任,政法委员任常务副主任,其他党政班子成员为副主任,及时研究解决中心平台运行、纠纷化解等问题,充分发挥中心指挥枢纽的作用,建立起横向全联通、纵向能贯通的工作体系。二是考核赋能增实效。将乡镇党委政府对县级部门派驻机构考核权重提升至30%,进一步完善“镇呼县应”的工作机制。配套制定“一站式”调解业务流程导图,完善乡镇矛盾纠纷即接即办、分流转办等规章制度26项。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无讼村(社区)创建、万人成讼率纳入目标考核。每月对矛调工作成效进行过程式评价。三是督导问责保落实。由镇“一站式”中心牵头,每周线上巡查,每月下沉村(社区)检查,采取通报、约谈等方式督促问题整改。对矛盾纠纷应录不录、应报不报、应调不调,造成程序跨级、风险外溢的,分清责任、严格问责,压实属地和行业依法化解纠纷的责任。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杨元禄
  
  眉山市丹棱县人民法院:化解桔橙产业纠纷“五调融合”工作法
  

  亮点
  
  丹棱县被誉为“中国桔橙之乡”。针对桔橙产业纠纷易发多发问题,丹棱县法院探索形成首发纠纷马上调、区域纠纷包干调、异地纠纷线上调、疑难纠纷联动调、类型纠纷示范调“五调融合”工作法,有效化解了桔橙产业纠纷。
  
  丹棱县是桔橙种植大县。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桔橙买卖、居间、运输合同及土地承包流转等纠纷频发高发。丹棱县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会同有关部门探索形成了“五调融合”工作法,就地就近化解桔橙产业矛盾纠纷。近三年来,全县90%以上的桔橙产业纠纷通过前端非诉方式化解,助推了桔橙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首发纠纷“马上调”,实现及时化解。通过“马上调”解决“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问题。一是依托解纷中心户前端调解。在全县桔橙种植重点区域确定村组干部、种植大户等316户为解纷中心户,作为纠纷发现调处前哨站,第一时间及时就近调处种植、收纳、农资等矛盾纠纷。二是依托网格员及时调解。网格员等发现纠纷后,马上报告、马上调处,疏导当事人对立情绪,防止纠纷扩大升级。三是依托结对法官指导调解。推行“一村一法官”,每周电话对接,及时发现掌握矛盾纠纷情况;每月上门走访,提供合同签订审核等法律服务;每年为结对村开展法律和调解技能业务培训,提升纠纷排查调处能力。
  
  区域纠纷“包干调”,实现就地化解。通过“包干调”解决职责不清、推诿扯皮问题。一是合理划定包干区域。将全县46个村(涉农社区)划分为95个片区,每个片区落实一名乡镇、村(社区)干部包干。二是筑牢三道解纷关口。提前分析研判种植、管理、销售、运输等关键环节的重点情况,把好“预测关”。及时发出警示,按“蓝黄橙红”四个等级,对矛盾风险点开展应对工作,把好“预警关”。第一时间按照预案化解处置苗头性纠纷,纠正不规范营销行为,把好“预防关”。三是健全倒查追究机制。将化解工作成效纳入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将包片责任纳入干部个人考核。
  
  异地纠纷“线上调”,实现跨域化解。通过“线上调”解决“舟车劳顿、效率低下”问题。一是搭建线上解纷平台。建立网上视频调解室55个,推广手机“多元解纷”小程序,实现咨询、调处智能化,确保线上调解“有阵地”。二是整合线上解纷力量。整合全县解纷中心户、网格员、村社干部和志愿者,组成385人的在线解纷主力军,确保线上调解“有人员”。三是做实线上解纷保障。县财政落实专项经费,配备相应设备,并对线上调解员进行个案补贴,确保线上调解“有经费”。四是大力推行线上司法确认,以司法的强制性提升线上调解的有效性。近三年来,全县线上调解销售、运输、存储、劳动争议、商标侵权等纠纷684件,线上司法确认282件。
  
  疑难纠纷“联动调”,实现协同化解。通过“联动调”解决“各自为政、缺乏合力”问题。一是上下贯通。对涉案金额较大、波及农户众多的矛盾纠纷,推动建立县乡村三级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联动机制,共享信息、共商对策、共解矛盾。二是左右互动。参与由县委政法委牵头,公安、农业农村、司法行政、市场监管、金融机构等部门参与的联席解纷机制,定期通报、定期研判、定期分析,整合资源、合力解纷,强化行业协会指导、监管、解纷作用。三是内外联动。与成都、重庆等桔橙主要销售地法院签署纠纷联动化解备忘录,定期召开共商会议,研究桔橙产业纠纷化解中的疑难问题,构建起跨区域桔橙产业健康发展的法治生态圈。近三年来,全县没有一起涉桔橙产业纠纷激化升级。
  
  类型纠纷“示范调”,实现规范化解。通过“示范调”解决“资源浪费、专精不足”问题。一是同类纠纷强示范。对于仓储坏果、预订违约等同类矛盾,开展示范调解或示范审判86次,形成案例汇编,定期推送给果业协会、调解组织、村社、中心户等,引导当事人按照示范案例行事,实现“同事同调”。二是新型纠纷强专业。对于直播带货、果品保险等新型纠纷,引进网络、金融、农技等专业技术人才103名和4个商事调解组织,开展专业化调解。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