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了不起的她 | 汇光成炬 照亮戒毒人员前行之路

  
2022-03-08 10:16:42
     

任付燕向群众进行毒品防治宣传 省戒毒管理局供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晗阳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只是微光一束,但我相信,我和我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坚持与热爱,定能汇光成炬,照亮每名戒毒人员的前行之路,为他们重启无毒健康人生。”
  
  “我开了家女装店。”“我恋爱了,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在四川省成都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四大队党支部书记、大队长任付燕的微信里,时不时蹦出来的这些消息,是回归人员跟她分享的点滴成长。她们有心事都愿意向她吐露,而她也乐意倾听。
  
  15年,5000多个日夜,陪伴6000多人跃过戒毒“大山”;85后,1000余次禁毒宣讲,帮助千百个家庭破镜重圆。对于任付燕而言,坚守是对戒毒人员心灵创伤的用心抚慰,是一场场见证“重生”的挑战,更是一种内化于心的习惯。
  
  打破向下的“螺旋”
  
  帮戒毒人员找回失去的家

  
  “戒毒人员是违法者,又是受害者。长期吸食毒品严重伤害了她们的身心健康,有的还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任付燕说道。在一次谈心谈话中,一名叫做“大花”的戒毒人员突然胡言乱语,双唇紧闭、两脚乱蹬。意识到“大花”可能出现自残行为,任付燕立即将她控制住,并用手牢牢抵在“大花”嘴里,呼叫同事前来支援,她的手上也因此留下一道伤痕。
  
  “后来,‘大花’告诉我,自己耳边总是盘旋着一个女声,说她是个灾星,只有她死了,她在监狱的父母才会得到解救。”据此,任付燕认为自己找到了“大花”的心结所在——“大花”对于父母的生而不养始终抱有深深的怨恨,但同时又对亲情非常渴望。由于被强制隔离戒毒,“大花”意识到自己无法为改善父母处境做出任何实际的行动,只能习惯性地通过负面行为让自己好过一些。任付燕认为,这种思维惯性不仅深刻反映了毒品对个人精神层面上的摧残,也使受害者陷入了一条不断向下的“螺旋”,打破这种“螺旋”只能靠赋予戒毒人员自立自信的力量。
  
  任付燕一面积极联系“大花”家人,鼓励她接受矫治治疗、学习技能,终于在“大花”和她的父母间构建起亲情的桥梁。当“大花”把自己在戒毒所习艺所得的500元钱邮寄给父亲时,她告诉任付燕:“从未想过,我能把失去了十几年的家,重新捡回来。”
  
  以身作则践初心
  
  让戒毒人员重获健康人生

  
  15年来,任付燕接触戒毒人员无数,年龄最小的“小美”、桀骜不驯的“娜娜”、消极逃避的“肖肖”……每个人的矫治过程都是对她的一次挑战。
  
  “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不断坚持,才有了希望。”任付燕说道,“制定矫治个案,搭建回归桥梁,一个方案不行,那就两个、三个、四个;一次回访不行,那就两次、三次、四次。我相信,我们的付出总会带来变化,会唤醒戒毒人员健康重生的斗志。”
  
  任付燕善于总结工作经验,从不言弃,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办法。她建立常态回访机制,走进戒毒人员家中,帮助修复亲情关系;积极邀请志愿者、爱心人士等开展共建帮教活动;联系社会力量,开展美容、美发、美妆等技能培训,帮助戒毒人员掌握一技之长;曾创办的“育蕾班”,帮助因吸毒辍学的未成年人重拾课本;针对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她会定时通过电话询问其近况;为了督促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保持良好操守,她还建立“回归人员”微信群,“用戒毒圈子破解吸毒圈子”,搭建沟通桥梁,宣传法律知识。
  
  铺好“最后一公里”
  
  搭建好后续照管的桥梁

  
  为了给戒毒人员铺好“最后一公里”路,帮助他们走好回归社会的第一步,任付燕和同事们以“挽救一名戒毒人员、幸福一个家庭、和谐一片社区”为目标,利用“爱之家”禁毒防艾法律服务工作站、社区戒毒(康复)指导站,构建所地合作机制,搭建相互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建立“执法为民”微信群,为回归戒毒人员及其家属及时答疑解惑,搭建了后续照管的桥梁。
  
  任付燕主动把戒毒帮教工作延伸到所外,走进简阳、凉山等地,融入到戒毒人员家庭生活中,通过解困救助、心理帮扶、爱心助学等形式先后帮助20余名困难学生、困难吸毒人员家庭走出困境。
  
  工作之余,任付燕热心致力于青少年的普法宣传工作,坚持到共建社区、中小学校、街道开展禁毒宣传100余次。
  
  回顾15年的工作历程,任付燕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只是微光一束,但我相信,我和我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坚持与热爱,定能汇光成炬,照亮每名戒毒人员的前行之路,为他们重启无毒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