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美“警”更美 四川东坡“文旅警务”融入东坡故里平安新图景

  
2025-11-27 09:25:04
     

11月的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飞檐,唤醒了眉山三苏祠沉睡的古韵。

青砖红墙间,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公安分局三苏祠警务站身着藏蓝警服的民警开始了一天的步巡,每过一处,目光所及之处,大家都对她们报以会心微笑,频频点头间,身影与这座古老祠院融为一体,成为东坡故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祠堂内外,秋意正浓,银杏叶落如时光低语,真正的慰藉,仍是记忆里那片安心的金黄。

三苏祠警务站于2025年1月正式启用,是三苏祠景区警务的核心站点,位于三苏祠南大门右侧。其辖区不仅涵盖上百亩的三苏祠,更辐射三苏新图景那一方广阔的天地。

守护,不仅在三苏祠内,更在生活的日常。





在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着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彰显巴蜀魅力新路子的宏大背景下,眉山东坡公安积极探索,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安全为基、科技赋能,创新实践“三融工作法”——融入景区、融入文化、融入民心,将警务工作深深嵌入文旅发展的肌理,为这幅“诗与远方”的巴蜀画卷,筑牢了安全底板、注入了和谐动能、增添了服务暖色。

融于景 筑牢安全底板 织密景区动态“防护网”

“请照看好小朋友,注意脚下安全。”“您的包带扣好了,人多的地方要留意。”11月,三苏祠银杏再黄,前来赏杏者熙熙攘攘,民警陈思含清脆的提示声,在游客的喧闹中显得格外清晰。她和搭档马辛的巡逻路线,覆盖了三苏祠的每一个角落,从大殿前的广场到那面已成为网红打卡地的红墙竹径。

“巡逻不是简单的走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最基本的要求。”马辛一边说着,一边习惯性地扫视着四周的人群和建筑。她们的脚步,日复一日地丈量着这片“苏迷圣地”的安全边界。

然而,现代的“守护”早已不局限于铁脚板,如今,陈思含所在的三苏祠警务站配备安防设施及天网、视觉计算监控点位31处,配置智能机器狗、无人巡逻车、治安无人机等现代警务设备常态开展巡逻防控。在三苏祠景区智慧指挥中心,高清大屏实时呈现着各个人流密集区域的画面。“科技赋能”在这里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它与民警的实地巡查相辅相成,构成了一张立体化的动态安全防护网。他们结合景区人流的潮汐规律,灵活启动“常态值守、节假日支援、重大活动梯次安保”三种景区警务模式,确保群众遇到困难能“秒级响应”,第一时间有效处置。

一个夏日的午后,视频巡查岗的民警文鹏敏锐地发现,3号屏红墙区域人员异常聚集。只见两名外地游客因抢占最佳拍照角度发生口角,情绪激动之下竟动起了手。文鹏立即通过对讲系统,精准指令正在附近巡逻的陈思含和马辛前往处置。

几分钟后,陈思含和马辛小跑着赶到现场,及时将争执双方分开。在将双方引导至警务室后,她没有进行生硬的说教,而是从文明旅游、相互礼让,巧妙地谈到了苏东坡“豁达乐观”的人生智慧。“为一点小事闹得不愉快,甚至动了手,既辜负了这满园风景,也违背了东坡先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旷达,多不值当。”一番入情入理的话,渐渐说到了两位游客的心坎里。最终,双方握手言和,并对民警的及时介入与耐心劝导表示由衷感谢。

“这种‘视频+实巡’的双重巡查模式,让安全隐患无处遁形。”三苏祠安保工作人员陈虎对此深有感触,“民警们不仅定期指导我们开展安防演练,更新应急预案,遇到节假日大客流时,看到他们密集巡逻的身影,我们心里就特别‘踏实’。他们是我们景区安全体系中最关键、最可靠的一环。”

据了解,自启用相关安防设施以来,景区未发生一起侵财类警情,涉旅纠纷现场化解率达100%,圆满完成三苏祠内系列文化活动安保26次,智慧安防体系成效显著。

从人防到技防,从线下到线上,一张动静结合、人机互动的安全防护网,正牢牢守护着景区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位游客的安宁,让“提升文旅消费体验”的省委要求落在了实处。

融于和 注入和谐动能 建好矛盾化解“终点站”

三苏祠警务站,距离古祠仅数步之遥。这里不仅是处置警情的前哨,更是一个致力于“事了人和”的温情驿站。老民警刘春梅是这里的“定海神针”,也是这片区域家喻户晓的“刘警官”。

自2013年在此片区工作以来,刘春梅早已熟悉了这里的每一块青石板,认识大多数老街坊。这种深厚的群众基础,成为她化解矛盾纠纷的独特优势。她的工作,完美诠释了“融于和”的理念——将矛盾化解融入到日常生活的脉络中。

“基层矛盾很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就可能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刘春梅说。她的工作法宝,就是“联动”与“融入”。警务站与三苏祠管委会、物业公司、下大南街社区、商管等单位建立了紧密的联动机制,信息互通,力量互补,形成了多元共治的强大合力。

苏祠街道下大南街社区综治主任邹志良是刘春梅和警务站的“老搭档”。“我们社区和警务站简直就是‘一家人’。”邹志良评价道,“日常和节假日的治安联合巡逻、社区反诈入户宣传、景区及周边消防的定期与不定期安全检查,包括对新开业商铺的及时登记检查、商铺信息的采集录入,都是我们一起干。”

特别是在矛盾纠纷调解方面,邹志良体会更深:“很多涉及家庭邻里、商户之间的琐事,光靠法律条文效果有限。有刘警官他们在,他们懂法,我们懂情,情理法结合,往往能起到‘1+1>2’的效果,真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筑牢了矛盾解决的‘终点站’。”

他回忆起一次两家临街商铺因门口停车位引发的激烈争吵,刘春梅接到社区网格员电话后立刻赶到。她没有简单地进行法规说教,而是把双方负责人请到一起,从“远亲不如近邻”的俗理,讲到“和气生财”的经营之道,再协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商量出一个公平的停车轮换方案,很快平息了风波,让双方重归于好。

据介绍,他们采取“1+3+N”模式,即“警务站主导,管委会+文旅局+司法局联动,商户、志愿者、义警共同参与”的联动联调机制,及时发现矛盾隐患、第一时间化解处置,齐抓共管遏制源头,切实提高化解成功率。警务站累计成功调解各类纠纷32起,调解成功率达100%,其中化解涉商涉旅纠纷17起,实现矛盾纠纷“零上交”。

这种群防群治、多元共治的模式,让“枫桥经验”在三苏故里焕发出新的活力。警务站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深深地“融于”社区治理的网络之中,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强堡垒。

融于民 增添守护温度 打造群众服务“便利店”

在三苏祠警务站,药箱、针线包、热水、充电器、失物招领箱等一应俱全。这里不仅是威严的警务站,更是面向每一位市民和游客的贴心“便民服务站”。这种“融于民”的理念,将警务工作从传统的管理打击,延伸至主动的、充满人情味的服务关怀。

今年暑期旅游高峰时,一名来自陕西的游客在步行前往三苏祠景区的途中,不慎崴了脚,顿时疼痛难忍,无法行走。正在附近执勤的民警发现后,立即上前搀扶,将她小心地护送到警务站。民警熟练地取出冰袋为她进行冷敷,缓解肿痛,并第一时间帮助她联系了附近的医生。这位游客感动地说:“没想到在异地他乡,脚受伤的时候,能感受到家人一样的照顾,心里特别暖。”

类似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这里发生。游客遗失的钱包、身份证、相机、小朋友的玩具等物品,常常被热心群众或巡逻民警捡到,送到警务站。民警会仔细登记,想方设法联系失主。那面小小的失物招领墙,成了传递诚信与温情的窗口,也见证了警务站作为“群众服务便利店”的日常。

警务站对面服装店的老板李玉双,谈起门口的警察邻居,脱口而出两个字:“安全感!”“有他们24小时在这里,我们做生意特别踏实,晚上关门再晚也不怕。他们经常过来提醒我们注意防火防盗,感觉就像自家的守护神一样。”这份来自群众最朴实的评价,是对“融于民”工作法最高的褒奖。

据统计,截至目前,警务站组织景区的单位场所负责人、商家业主代表等开展专题法制宣传讲座4次,累计服务游客5000余人次,提供紧急救助6次,反诈宣传覆盖3600余人次。

警务站变成了一个开放的、温暖的公共空间,民警不仅是执法者,更是服务者、守护者。他们用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拉近了警民距离,也提升了游客和市民对文旅环境的满意度与幸福感。这种将服务融入日常、将守护化为温情的做法,正是“提升文旅服务品质”的微观体现,让“彰显巴蜀魅力”不仅在于山水人文,更在于这无处不在、细致入微的人情味。

文化是魂,旅游是体,而安全、和谐与温情的服务,是这一切得以生动演绎的坚实舞台。眉山东坡公安的“三融工作法”,正是在四川省委大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战略指引下,一次卓有成效的基层警务创新。它让警务工作深度嵌入“文旅+百业”的发展链条,与社区治理网络紧密交织,真正实现了品牌、业态、服务和体制机制的融合。

游客渐渐散去,民警陈思含和马辛完成了当日的最后一次巡逻,身影与古建轮廓一同融入暮色。警务站里,刘春梅还在整理着一天的工作记录,灯光下,那抹藏蓝显得格外宁静而坚定。

(黄伟)

编辑:贾知若   校对:何盈巧   审核: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