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困难,找张公安!”可这一次,他失约了 ——追忆攀枝花因公殉职民警张炼

  
2025-11-20 10:08:50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璐 唐万贵

七月的攀枝花,凤凰花逐渐凋零。红艳艳的花瓣落在路上,像英雄洒落的热血。民警何杰蹲下身,捡起一片花瓣,轻轻攥在手心——三天前,他的战友、攀枝花市公安局钒钛高新区分局钒钛高新区派出所教导员张炼站在凤凰树下向他挥手告别,藏蓝色的警服袖口磨出了毛边,却始终笔挺如新。殊不知,那竟是他们最后的诀别。

何杰的微信对话框里,“打火机6060”头像静静地待在那里。这个特殊的号码,是张炼新警时的警号,更是一个燃烧生命照亮城市平安之路的代号。如今,这个曾经闪烁着活力与担当的号码永远沉寂了。在距离攀枝花4000公里外的办案现场,张炼因连续高强度工作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因公殉职,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025年7月10日的晨曦之中。

黄色挎包里的青春:把平安刻进岁月年轮

何杰至今记得,1994年在二滩派出所见到张炼时的模样。那时,22岁的张炼身姿挺拔、意气风发,身着笔挺警服,眼中满是对守护平安的赤诚。1993年,这位警校毕业的青年,带着被同事称作“移动警务站”的黄色挎包踏上二滩水电站那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时,那抹藏蓝,便已在吊塔林立的轰鸣声中,开启了与三线建设同频共振的征程。

“他的包里总装着两样东西:一本户籍表格和一本皱巴巴的英语笔记,里面密密麻麻全是他标注的发音和注解。”民警王伯山回忆起张炼时,眼神里满是敬佩。

当时的二滩水电站曾因聚集了40多个国家的500余名外籍员工被称为“小联合国”。不同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的外国技术团队汇聚于此,给工地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面对文化差异显著的外国技术团队,张炼以“笨功夫”啃下“硬骨头”——白天揣着笔记本蹲守工地,用结结巴巴的英语加手势比划与外籍工人拉近距离;夜晚在值班室逐字标注《外国人暂住登记簿》要点,将生硬条文翻译成通俗问答。面对工人矛盾时,他总能用对方熟悉的母语词汇破冰,妥善化解了多起涉外工人矛盾纠纷,并精准完成了500余名外国暂住人员登记,确保了二滩水电站建成投产期间涉外敏感案事件“零发生”。

笔记本上的星辰:把使命写进三线晨光

在张炼的工作履历里,岗位的每一次变迁都始终沿着三线建设的脉络延伸,书写出了一部忠诚与奉献交织的奋斗篇章。保安营派出所时期,攀枝花保安营机场建设如火如荼,他日夜巡逻只为机场建设平安;公交派出所时期,面对城乡公交线路复杂的治安形势,他与战友顺藤摸瓜、乘胜追击,成功打掉长期流窜公交车作案的“刀片帮”;钒钛高新区时期,面对政保、防邪、反恐等隐秘战线工作,他将办公室视为“战场”、把电脑当作“武器”,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始终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新时代三线建设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他总说‘产业在哪里,安全就要生长到哪里’。”攀枝花市公安局钒钛高新区分局副局长余磊翻开张炼的工作笔记,泛黄的纸页上,各企业生产周期与安保痛点密密麻麻标注如星图。

如今,钒钛高新区公安分局的晨会上,年轻民警们总会在翻开工作笔记时,指尖不自觉地停在第一页——那是张炼留下的习惯印记。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标注着企业生产周期与安保要点。每一个字、每一处标注,都像是张炼从未离开的叮嘱,激励着年轻民警们继续守护这片产业热土的安全。
2025年7月6日清晨,张炼像往常一样,保持着自二滩时期便养成的职业习惯——提前半小时到岗,整理未完成的案卷。临出门前,他像之前无数次那样,轻轻拍了一下笔记本。然而,这个熟悉的动作,却在那一刻被定格成永恒。“等忙完这阵,咱们再去机电学校走访走访。”临别话语里,满是对工作的热忱与期待,谁曾想,这竟成了他留给同事最后的承诺。

街巷里的“张公安”:把牵挂织进万家灯火

这段时间,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保卫科科长母晓波时常陷入一种恍惚,目光总是不自觉地看向办公室桌旁的那张凳子,仿佛张炼依旧如往常般还坐在那里。

“以前每周一上午,张炼会雷打不动地到我办公室,就坐在那把凳子上,跟我聊校园安保。”母晓波说着说着眼眶不自觉地泛红,声音也不由自主地低下去。

“2024年底,学校闹诺如病毒,情况挺紧急,张炼得到消息第一时间就跟我说要赶过来。一路上,他电话打不停,一遍遍问‘孩子们吃饭咋样’‘情绪稳不稳’,直到半夜确认所有环节都安排妥帖了才下班。”母晓波顿了顿,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面,“他走后这些日子,我总觉得办公室少了点声响。刚开始,学生们遇见我,总会问‘张公安咋好久没来了’,那声音里满是期待和想念。”

话音未落,中国石油四川攀枝花销售分公司金江油库副主任陈义龙轻轻从包里小心地抽出一份油库地图,纸张边角已经起了毛边。陈义龙缓缓展开地图,手指沿着上面一道道红线移动,声音带着一丝感慨:“在金江油库,从山顶到山脚巡查一圈得花上一个多小时。”他顿了顿,目光中透露出对往昔的追忆,“张炼每次来巡查都坚持走完全程,从不抄近道。跟工友们唠嗑时,他说的话实在,大家听得进,也愿意听。”

说着,陈义龙突然沉默了,他微微低头盯着地图上的一处标记。“最遗憾的是……没能再陪他走一次全程。”

陪伴张炼多年的公文包如今静静地躺在家里的桌子上,因为常年被主人背着走街串巷早已磨得发亮。里面装着的,不仅是文件资料,更是辖区的家长里短。工人们清楚地记得,张炼总笑着拍胸脯,那爽朗的笑声似乎还在耳边回荡:“有困难,找张公安。”这句再普通不过的话,成了这片土地上最踏实、最温暖的承诺。

如今,在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孩子们还会偶尔念叨起那个和蔼可亲的“张公安”;在金江油库的巡查路上,工友们还会想起那个认真巡查的“张公安”;在每一个需要守护的角落,人们总会记起那个带着微笑的“张公安”。

凤凰花下的约定:总把团圆让给山河

2025年7月12日,攀枝花火车站。吴纪红接丈夫张炼回家了。这是结婚27年,妻子第一次接他回家,也是最后一次接他回家。

微风轻轻掠过站台,温柔地掀起她鬓角的白发。恍惚间,她仿佛又见到了27年前那个站在凤凰树下的青年。他身着一身崭新的警服,胸前的徽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他腼腆地朝她一笑,眼里盛满了星辰。

“以后我天天接你。”那时的承诺,清脆如山涧溪水,叮咚作响。

可后来,这承诺不知何时变成了办案归来的深夜里一句疲惫不堪的“案子办完就回”,声音里满是劳累;变成了节假日里,那无奈又愧疚的“下次一定陪你”,眼神中闪烁着歉意;变成了家庭旅行中,总被退掉的机票,如同妻女心中那份被搁置的期待。

直到2025年7月6日,那个再普通不过的黄昏。吴纪红在卧室小憩,门被轻轻推开,张炼的身影映在门框上,“放暑假了,你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等我回来。”他的声音很轻,似乎怕惊扰了这份安宁,那是吴纪红记忆中柔软的瞬间,可谁能想到,这竟成了永别的序曲。

每一次任务来临,他总是轻轻摸摸女儿的头,揉揉妻子的肩,笑着说:“等案件办好了,就抽点时间陪陪你们。”而这一次,他说要“好好陪陪回家过暑假的女儿”,终究成了他生命中最后一个无法兑现的诺言。

10月11日,中共四川省委正式作出追授张炼同志“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决定中郑重写道:“张炼同志始终坚守‘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行为准则,用铁一般的纪律作风树立了新时代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编辑:贾知若   校对:何盈巧   审核: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