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中院少年审判工作在国省会上做经验交流

  
2025-09-30 18:11:10
     

 吴霜雪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夕又

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滋养未来”少审团队把法律刚性和人文关怀融为一体,以“苔花向阳·滋养未来”品牌为牵引,坚持“审判培根、治理护干、关爱繁叶”,构建起全方位、全链条、全覆盖的未成年人保护大格局,少年审判工作被最高人民法院做为经验推广,并在全国女院长工作会议、全省少年审判工作推进会上做经验交流。

夯实专业审判  厚植“滋养之根”

建强专门保护矩阵。精选两级法院审判经验丰富、善做青少年思想工作的优秀法官和辅助人员组成少审团队,实现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实质运行、融合履职。在乡镇、街道、社区设立小镇法官工作室,以点带面形成三级审判矩阵,经验做法被最高法院刊载采用。融合党建、审判、宣传等工作,打造“小柠妹”法治IP,培塑“青柠花开”特色品牌,推动少审工作体系化、品牌化更加完善。

树优专业审判理念。做实完善一体履职机制,每年举办少年审判“庭审+文书”双核心实战练兵,公检法司同堂培训、同台竞赛,促进执法司法理念趋同、标准统一。牢固树立“惩防并举、宽严相济”理念,审慎应对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等新形势,依法办好每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近三年,65%以上未成年被告人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深耕专项审判活动。准确把握未成年人盗窃、帮信等案件多发趋势,组织开展打击整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专项行动。积极回应校园欺凌等社会关注问题,在全市21个学校设立“070”(零欺凌)法官信箱,畅通“信箱投递、扫码举报、电话反映”三大渠道,实现校园欺凌“即时响应、快速处置”。截至目前,已协同公安、教体处理线索16条。

强化综合治理  合抱“同心之干”

 加强联动治理。与人大法工委、政协社法委等部门联合开展专题调研,向市委报送少审工作白皮书,推动将未成年人犯罪防治纳入全市重点工作。会同公安、妇联等8部门出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实施办法》,深化联席会议和一体协作机制,携手织密法治安全网。联合政法单位、教体部门共建“平安法治校园”,指导并参与制定学校规章制度14个,引导和规范青少年日常行为养成。

促推行业治理。发挥“一张网”数据优势,分类梳理隐患清单,向公安、文广旅等部门发送司法建议8份,推动解决娱乐场所管控乏力、学校周边秩序紊乱等问题12个。针对利用短视频宣扬老少恋、擦边等侵蚀未成年人三观的问题,向“快手”发送司法建议,平台第一时间回复“全面落实整改”,有力营造网络清朗空间。

深化矫正治理。严格落实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制定实施办法明确操作流程,对案卷档案专柜专管、严控查询,让罪错少年“无痕”回归社会。建立涉罪未成年人数据库,对被判处非监禁刑和刑罚执行完毕的涉案未成年人,“一案一册”动态跟踪、分类矫正、定期回访。构建“法院+工会”直通机制,组织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帮助6名罪错少年顺利就业。

聚焦帮扶关爱  繁茂“关爱之叶”

纾困解难,筑牢物质之基。联合检察、民政等部门制发《联动司法救助实施办法》《国家司法救助和社会救助衔接工作意见》等规范性文件,近五年来,跟踪落实申请低保等救助政策23人,发放救助金100余万元。明确10所学校为法治共建单位,推动设立困难儿童帮扶专项资金,32名干警自愿担任“法官妈妈”“法官爸爸”,帮扶困难学生、“问题学生”200余人次。创新建立“不定金额定公式”抚养费给付模式,解决判决固定抚养费无法适应物价起伏的难题,李某“隔代追索抚养费案”获评全国法院2024年度优秀案例分析。

护苗润心,弥合心灵创伤。坚持把涉案未成年人的情感需求放在首位,推行“圆桌审判”柔性司法,打造情感宣泄室、心理辅导室,落实“合适成年人”到场等特色制度,全面加强涉案未成年人情绪疏导。探索建立“1+7”家事辅助人制度,邀请工会、妇联等担任家事调查员,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提示”1000余次。办结的撤销生父恶意转移财产、逃避支付子女抚养费一案入选全省未成年人保护典型案例。联合卫健委、医院开设心理康复绿色通道,对被性侵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咨询、病情诊断和康复费用评估,康复费用全部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

法治引领,守护青春航向。围绕“禁毒”“防性侵”等主题,设计精品课件20余个、普法资料30余套,协调督促辖区学校将法治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做实法治副校长工作机制,36名干警担任法治副校长,春秋季开学讲授“法治第一课”,开展防范校园欺凌、反诈等主题巡回审判183场。建立青少年模拟法庭实践基地6个,联合中小学校开展校外模拟法庭实践35场次,为未成年人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沉浸式法治教育体验。

编辑:谢梦吟   校对:何盈巧   审核: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