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公益诉讼破障 平昌109处无障碍车位惠民生

  
2025-09-30 11:47:44
     

田莉文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张伟

从志愿者的一条线索,到109个标准无障碍停车位落地,覆盖率从14%跃升至92%,巴中市平昌县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专项监督,以法治力量打通了残疾人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八月巴中,阳光和煦。平昌县金平商业广场停车场,新施划的无障碍停车位格外醒目:宽3.5米的车位线内,黄色的“残疾人轮椅”图案清晰明亮,一侧还留有1.2米宽的白色上下车区域。

“车位宽敞便捷,标牌提示贴心,党和政府的关怀暖人心!”28日,残疾人士施先生体验政务服务中心无障碍车位后连连称赞。


志愿者提线索,检察监督精准破题

今年3月,平昌县检察院“益心为公”志愿者平台收到一条线索:县域内多处公共场所无障碍停车设施缺乏、被占用、标识不清,给残疾人出行造成极大不便。

“无障碍环境建设事关残疾人权益保障,事关社会文明程度。”平昌县检察院迅速启动公益诉讼专项监督程序。

调查发现,全县公共停车场无障碍车位比例远低于国家标准,且存在设施缺失、标识混乱、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一些停车场虽设有无障碍车位,却经常被其他车辆占用。

检察机关立案2件公益诉讼案件,系统梳理《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等12项法规依据,明确监管职责和法律依据。


双轨驱动整改,覆盖率飙升至92%

针对发现的问题,平昌县检察院采取“个案整改+类案治理”双轨驱动模式,推动问题系统解决。

景区“清零行动”率先展开。检察机关督促8家4A级景区新增、改建52个无障碍停车位,设置免费停车公告牌和退费专线12处,实现景区无障碍停车服务全覆盖。

城市改造同步推进。推动商超、交通枢纽等4类公共停车场增设57个无障碍停车位。短短数月,全县无障碍停车位从零散分布到109个标准车位全面建成,覆盖率从14%大幅提升至92%。

“我们不仅注重数量增加,更确保质量达标。”检察官张继元介绍,所有车位均按照不低于2%的比例设置,标识严格执行国家标准(GB5768.2-2022),并实行免费停车政策。

 机制创新,筑牢长效治理根基

为避免“一阵风”式整改,平昌县检察院着力构建长效治理机制。

推动县文广体旅局出台专项通知,明确无障碍车位设置比例、标识标准和免费政策;联合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建立“企业承诺+动态巡查”监管机制,形成整改闭环。

“志愿者+检察官”协作机制同时发力。与平昌县志愿者协会签订协议,建立“益心为公”全链条协作机制,从宣传引导、线索移送、专业协助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

志愿者通过检察云平台深度参与线索发现、专业咨询、公开听证等环节,公益保护的社会参与度显著提升。


 延伸监督触角,服务文旅融合战略

在8月28日召开的残疾人权益保护公益诉讼座谈会上,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邹鑫指出,要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置于文旅融合发展大格局中谋划推进。

“要以专业化监督+社会化治理模式全面赋能文旅服务品质提升。”邹鑫强调。

监督场景正从无障碍停车位、盲道等基础民生设施,向景区食品安全、索道电梯等特种设备安全、旅游道路安全等领域全域化拓展,构建“从入口到核心区”的全链条保障网络。

紧扣巴中市委打造“四大特色文旅地标”和“六大融合场景”部署,检察机关将重点监督红色教育基地、生态康养民宿、低空旅游项目等新业态的安全规范,实现“安全运营”与“体验升级”双目标。

小切口大治理,法治阳光照亮山水风景

公益诉讼赋能,小切口推动大治理。平昌县无障碍停车位建设是检察公益诉讼解决民生难题的生动缩影。

从无障碍设施到全龄友好环境,从硬件改造到服务升级,法治力量正持续提升城市的温度和质量。

“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一处山水风景、每一程康养之旅!”这不仅是平昌检察的庄严承诺,更是公益诉讼助力巴中建成“全龄康养胜地”和“文旅融合标杆”的创新实践。

随着监督触角延伸和治理机制完善,法治护航下的平昌正成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宜居宜行的幸福之地。

编辑:贾知若   校对:何盈巧   审核: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