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津公安整治非法加装电动车遮阳(雨)篷,护航出行安全

  
2025-09-23 17:08:05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曾昌文

为有效遏制电动车违规加装遮阳伞(篷)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最大限度保障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营造安全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今年以来,成都新津公安常态化开展违规加装遮阳伞(篷)专项整治,全力护航市民出行安全。

柔性执法,守护早高峰

早上8时,正值上班早高峰,五津北路上来往车辆穿梭频繁。交警十四分局勤务二队民警在圆颖婚纱交叉路口设立宣传点,对违规加装遮阳伞(篷)的车主进行现场安全宣传,并协助其拆卸装置。

“您好,请停车。”民警拦下一辆车身摇晃的电动车,温和提醒车主,“车上的雨篷在风中晃动明显,存在安全隐患。”

车主李先生配合将车停至安全区域,民警随即展开便携工具箱,边拆除违规装置边解释:“根据交通法规,电动自行车加装遮雨棚虽首次不处罚,但属于违法行为,需依法拆除,拆了之后骑行更稳当,您说是不是?”李先生连连点头表示理解,并配合拆除装置。


“我们的整治行动主要是对地铁站点、出入城通道以及学校周边电动车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整治。”现场一名交警表示,通过细心、耐心地向电动车驾驶员进行劝解,大部分电动车驾驶员都在交警的协助下,把车身上的雨棚进行了拆除,同时也表示了理解。

“拆了好啊!交通事故往往就发生在一瞬间。雨棚的面积大,太影响其他正常行驶的车辆啦。” 看着路边被拆除的遮阳雨棚,市民唐先生告诉记者,虽然他骑了七八年的电动车,但是因为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因此他从未考虑过在车上加装遮阳(雨)篷。“下雨了穿雨衣,怕太阳晒就戴帽子,一点都不麻烦,还安全。”

雨篷伤人事件频发,不少市民曾中招

当被问及对电动车加装雨篷的看法时,一位路过的市民皱起了眉头连连摇头:“这种行为很容易伤到行人,对自己也很不负责。”

该女士表示,她之前带着小孩行走在路边时,一辆装了“帐篷”的电动车转弯时,没有看到孩子,快要撞上去的时候急忙刹车,电动车上的水壶、饭盒、手提包全部甩了出来,“她就是因为装了雨篷,视线被遮挡了,才看不清路……”


随后,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路人,大家均表示这种看似给车主遮风挡雨的装备,实际上是容易伤人伤己的“利器”,是马路上的“危险源”,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隐患,支持相关部门开展安全教育与规范管理。

严管严查发力,源头遏制隐患

在现场,记者发现很多市民被拦下时一脸茫然,他们觉得电动车遮阳伞不仅能遮阳还能挡雨,应对各种突发天气十分方便,怎么就不行呢?

电动车私自安装遮阳伞,属违法行为。交警部门提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八条规定,非机动车的外形尺寸、质量、制动器以及车铃和夜间反光装置等必须符合安全技术标准。在电动车上加装雨伞或雨棚等装置,改变了非机动车的外形尺寸,是违法行为,并且极易导致交通事故。

《成都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也明确规定,安装、使用妨碍交通安全的装置,如遮阳伞、挡雨棚、防风罩等,将被责令拆除并处以罚款。


交警十四分局勤务二队队长刘军介绍,非法改加装一方面会使驾驶员视野被遮挡,难以对路面情况做出判断,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会增加风阻,当风力变大或旁边有汽车驶过时,影响车辆平衡,容易失控滑倒。

“一旦发生意外,遮阳伞、雨篷中的硬质骨架发生断裂,可能会插入驾乘人员的面部、胸口等要害部位,造成二次伤害。”刘军说。

新津公安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津将常态化开展文明劝导,持续强化部门协作,加密日常巡查频次,全力推动电动车非法加装遮阳(雨)篷整治。同时,区公安分局还将联合区市场监管局集中开展电动车加装遮阳伞(篷)源头整治行动,从源头上最大限度遏制了交通安全隐患。

编辑:贾知若   校对:何盈巧   审核: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