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夕又
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温暖运转的基石。当工伤意外打破平静,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与企业的责任担当如何平衡?近日,崇州市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用耐心与专业搭建沟通桥梁,成功化解一起因工伤引发的劳动争议纠纷,让矛盾在温情协商中消融,也让人民调解的温度与力量在纠纷化解中彰显。
2019年2月,王某某入职某家具有限公司从事开料工工作。2024年12月3日,王某某在下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受伤,经认定为工伤,伤残程度为八级。2025年7月,双方就工伤赔偿未能达成一致,王某某为维护自身权益,经劳动仲裁后向崇州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劳动关系、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相应工伤待遇。
案件受理后,调解员组织双方开展调解。在听取劳动者陈述诉讼请求及事实理由后,调解员精准把握争议焦点,一方面肯定用人单位对工伤事实的认可态度,鼓励其积极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向劳动者传递企业协商解决的意愿,缓解对立情绪。面对双方对赔偿金额的分歧,调解员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案件实际情况耐心释法,既向用人单位说明劳动者因工伤产生的合理损失,也向劳动者方解释企业经营困境,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当劳动者方表示愿按实际住院时间和医嘱协商,企业方仍对金额存疑时,调解员再次梳理工伤待遇构成,明确用人单位法定责任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在合法框架内为双方搭建协商空间,经过耐心沟通,双方最终达成和解:确认劳动关系于2025年7月17日解除,公司于一定期限内一次性支付王某某工伤保险待遇费用,同时配合王某某办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劳动能力鉴定受理费及检查费的工伤保险待遇申领手续。
此次调解,既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筑起坚实保障,也为企业卸下诉讼程序的奔波之累,真正实现了双方权益的平衡与共赢。这起纠纷的圆满化解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法律的坚实框架下,劳动争议并非必然走向剑拔弩张的对立。人民调解这条饱含温度的“和谐纽带”,正以其高效便捷的特质、润物无声的智慧,用专业搭建桥梁,用温情化解矛盾,让公平正义在每一次纠纷化解中温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