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秦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张伟
三级网格实现无缝覆盖,四方力量凝聚治理合力,四川巴中恩阳区用一套智慧系统、一套运行机制,让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青石板路蜿蜒,千年恩阳古镇焕发新韵。一名网格员举起手机,通过手持终端拍摄上报安全隐患点位,第一时间发送至相关区级部门下沉人员,短短30分钟后,责任部门迅速响应、处置完毕——这是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探索“网格方阵”治理模式的一幅生动剪影。“以前网格虽多,效率却不高。看似有网格,实际无人管的现象很突出。”登科寺社区党总支书记冯学菊对过去的治理困境记忆犹新。
改革动因:破解基层治理“空心化”痼疾
过去,恩阳区各类网格在横向上面临条块分割、难以协同,纵向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协调链条长等现实难题。
飞凤社区网格员向秀琼坦言,“以前发现问题,不知道向哪个部门报告。有时报告了也得不到及时处理,这让大家感觉工作意义不大。”
恩阳区委政法委分管领导指出,原有网格化工作存在“空心化”现象,“看得到的做不到,做得到的看不到”,严重制约了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体系创新:三级网格筑牢治理基础
针对基层治理痛点难点,按照“规模适度、无缝覆盖、便于治理”原则,以综治网格为基础,持续做实“微网实格”,将行政执法、环境保护、综治维稳等多类网格整合为一,构建起全新的三级社会治理网格体系。
以整个社区为单位划定一级网格,设一名网格长牵头工作;在一级网格内,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组建二级网格,各设一名网格长及网格员;再往下,以小区、老旧街巷、商圈等为单元组成三级网格,逐一落实网格员,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
力量整合:四方协同凝聚治理合力
体系搭建后,关键在“人”。恩阳区整合辖区各级干部职工、网格员、志愿者、热心群众等,组建“四方力量”,有效解决了基层治理力量薄弱难题。
常备力量由街道、社区干部和网格员组成,常态化开展巡逻巡防、信息收集;
下沉力量来自公安、住建、信访、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等部门,重点解决跨部门协作难题;
应急力量借助党员“双报到”、日常巡查等,将干部职工包保联系到户,应对突发状况;
社会力量则吸纳志愿者、热心群众、五老乡贤等,协助开展基层治理。
智慧赋能:科技与制度双轮驱动
为确保“网格方阵”高效运转,恩阳区坚持“一个网格就是一个善治单元”,确保一般性问题和矛盾化解在网格内。
该区通过“网格方阵”,建立信息第一时间推送、处置、反馈的快速响应机制,实现居民随手拍上报、系统自动派单、处理流程全程可视化监督。
“现在反映问题真方便,在手机上反映一下,马上就有人来处理,心里踏实多了。”登科街道居民张大爷的感受,道出了许多群众的心声。
“现在工作存在感满满,状态都不一样。”飞凤社区网格员向秀琼表示,“发现问题就能通过网格方阵直接找到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实现直线沟通,确保网格内问题得到及时处理。”
治理实效:数据见证基层效能之变
“将力量整合起来建立网格方阵,很多问题在网格内就能快速解决,社区工作质效明显提升。”冯学菊说。
她讲述了一个典型案例:2023年8月,登科街道某小区因加装电梯,业主与一户居民发生纠纷,社区多次调解未果。11月,社区试点网格方阵后,整合下沉法官、检察官、公安民辅警等力量及五老乡贤,从法理情多角度劝解,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据统计,截至目前,已在柳林、明阳、渔溪等6个镇9个城镇社区推进“网格方阵”建设工作,“网格方阵”收集社情民意5333余条,代办民生事项5206余件,排查风险隐患2798余件,开展法治宣传、调解纠纷952件、法律咨询服务等5000余人次。
经验推广:打造可复制基层治理样板
恩阳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网格方阵”重点开展矛盾排查、信息收集、政策宣讲、纠纷调解、民生服务五项工作,基本实现民生服务全覆盖,始终秉承“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的服务理念。
登科街道通过“网格方阵”试点,实现了辖区每一寸土地都有网格员管理、每一户群众都有网格员服务,彻底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构建起和美、活力、安全的新型社区。
恩阳区的创新实践,不仅为破解基层治理“空心化”难题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更大范围推广贡献了可复制、可操作的“恩阳样板”,展现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图景。
登科街道网格员陈欢的经历是这种变化的缩影:发现店招底板脱落存在安全隐患后,她拍照发到网格方阵微信群。3分钟后,区住建局工作人员便在群里回应,不到半小时赶到现场处理。
中午她再次经过时,隐患已经排除。这种高效的问题解决方式,正是恩阳区“网格方阵”治理模式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