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娟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靖
九月的高原,天空湛蓝如洗,金黄的秋意悄然铺展,川西的旅游旺季渐近尾声。当游客们陆续离去,喧嚣过后的大地重归宁静,有一群人的脚步却从未停歇。他们穿行湿地、翻越林海、跋涉草原,用脚步丈量生态的边界,用法治与热忱坚守着自然最原始的本真。
他们是圣洁甘孜的守护者,是甘孜检察人。在青藏高原东南缘,他们以法治为笔,以山河为卷,将雪域高原的“诗”与“远方”,悉数写进四川最美的画卷里。
无言的山川河流有了司法“代言人”
甘孜州是长江、黄河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一座巨大的生态宝库。然而利益的诱惑,却让盗伐者将黑手一次次伸向这些无言的生命。
2024年6月,九龙县三岩龙乡,一辆红色货车在卫生院外被拦下。车上有14株野生黄杨木,其中,2株是上百年的三级古树,价值近3万元。这起看似普通的案件,却揭开了一个跨区域盗伐野生植物的黑色产业链。
调查显示,从2024年4月起,刘某、刘某某等人就穿梭于甘孜州康定市和凉山州木里县的密林中,以掘根的方式盗挖野生黄杨木。他们通过网络平台寻找买家,44株黄杨木被明码标价,涉案金额高达22.2万元。更令人痛心的是,这些人还在木里县盗伐了12株柏树,立木蓄积量近10立方米。
“这些行为不仅触犯法律,更对当地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九龙县检察院检察官痛心地说道。今年4月,九龙县检察院以刘某等9名被告人涉嫌盗窃罪、盗伐林木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依法向法院提起公诉和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法院经公开开庭审理,采纳了检察院公诉意见和量刑建议,对9名被告人判处8个月至3年5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责令其中6人共同赔偿生态环境修复费用12000元。
近年来,甘孜检察机关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生态建州”战略及甘孜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州”工作大局,持续织密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网络,助推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赢局面。甘孜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为生态环境“发声”,让无言的山川河流有了司法“代言人”;加强与公安、林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协作,严厉打击非法猎捕、交易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持续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创新建立2个“补植复绿”司法基地,通过补植复绿、增殖放流、土地复垦等方式修复生态环境。今年以来,全州检察机关已办理涉野生动植物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22件,办理涉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4件,成功补植树木15万余株,追偿生态损害赔偿金12000元。
今年7月,检察官们的目光投向了平均海拔4600米的长沙贡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片位于“中华水塔”三江源腹地的湿地,是黑颈鹤、雪豹等200余种珍稀物种的栖息地,年均向长江、黄河输送清洁水源逾百亿立方米。无人机航拍显示,保护区内存在多处生态隐患:违规采挖的蕨麻坑洞、遗留毛坯路碾压植被、废弃网围栏未清理、界桩损坏导致功能区划模糊……这些问题如同“生态绊脚石”,威胁着这片“地球之肾”的健康。
对此,甘孜州检察院创新采用“1+1+N”专案办案模式,联合石渠县检察院开展立案调查和分层监督。检察建议发出后,石渠县政府立即部署整改,投入29万元生态修复资金,完成2000个界桩重新排序,设置科学卡点,推行规范化通行证管理。如今,该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已纳入省级“十五五”规划重点项目库。
法治的力量,正悄然重塑高原的呼吸。
“检察蓝”擦亮文旅融合发展金名片
在丹巴县的高山峡谷间,一座座古碉楼静静矗立。它们是嘉绒藏族千年的记忆,是石头写就的史诗,却在风雨侵蚀与保护缺位中日渐凋零。2022年,丹巴县检察院毅然肩负起“公共利益代表”的使命,开启了一场守护文化根脉的司法实践。
检察官们的足迹遍及5个乡镇、13个行政村,对40余座古碉楼展开全面“体检”。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调取资料,他们发现古碉楼保护存在管理制度未落实、安全隐患突出、日常维护不到位三大难题。在梭坡乡,一座家碉和一座碉楼遗迹的破损状况令人揪心——这些承载民族记忆的建筑瑰宝,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2022年11月,一场凝聚共识的听证会在丹巴县检察院召开。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后,检察机关向相关部门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书,督促其依法履行丹巴古碉保护监管职责,及时制止破坏损毁行为,追究相关人员责任,限期开展维修整治,并加强文物保护宣传,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护文物、同心协力守遗产的良好氛围。收到检察建议后,丹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拟出台专门保护办法,并将古碉群纳入旅游规划,争取到200余万元专项维修资金。
如今,十三角古碉得到了抢救性维修,10处安全隐患完成整改;文旅等相关部门及所涉12个乡(镇)全面完成古碉群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的设立工作;在古碉最多的梭坡乡,不仅成立了古碉群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所辖8个行政村也分别设立村级保护小组,实现古碉保护社会化、常态化。“这些古碉是我们的根,现在大家都知道要保护它们了。”村民的笑容里,是文化自信的回归。
在更广阔的高原上,更多的检察力量正在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美丽与传承。
白玉县检察院立足地域特色和人文历史,在世界现存野生白唇鹿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藏族金属锻造技艺和省级门萨唐卡技艺的核心传承地——俄色呷玛文化艺术博物馆,创新设立检察工作室(站),探索“检察官+自然保护区”协作机制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完整性,着力构建“检馆协同、同频发力”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新格局。
在“天空之城”,理塘县检察院成立“绿色格聂”公益诉讼检察室。5名团队成员常年穿梭于草原与雪山之间,系统排查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借助无人机等高新技术装备精准调查取证,建立健全长效监督机制,以法治力量呵护这片圣洁土地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其办理的“海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格聂之眼’公益诉讼案”,获评“四川省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十大典型案例”,成为高原生态司法保护的典范。
稻城县检察院率先打造“亚丁新枫”文旅检察工作室,并推出甘孜州首个文旅检察数字化平台——“亚丁新枫”小程序。借助指尖监督、普法点播、风险预警等多元路径,高效化解旅游矛盾,切实保障游客权益。目前,小程序二维码已覆盖亚丁景区、皮洛遗址等核心区域,形成线上线下协同保护网络,实现对文旅资源的系统化、智慧化守护。
让每段旅途安心每次相遇温暖
川西高原的公路,不仅是当地群众出行的生命线,也是串联起雪山草原湖泊的“旅游黄金线”,但在壮丽风景的背后,安全隐患也曾悄然潜伏。
今年旅游旺季前,康定市检察院“贡嘎木兰”公益诉讼办案团队在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专项行动中发现,某乡村主干道出现10余米路基垮塌,且无有效防护措施和警示标识。这条道路不仅是当地30余户村民出行的唯一通道,也是繁忙的旅游支线,每日车流人流不断,风险暗涌。
办案团队随即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程序,经调查取证后,向主管部门发出一份“辣味十足”的检察建议,直指道路养护管理职责缺失、安全隐患排查不到位等问题,并提出具体整改方案。检察建议迅速落地生效:警示标志连夜全部安装,施工队伍火速进场抢修,曾经的“风险点”正加速转变为“安全线”。
这仅是甘孜检察机关护航文旅发展的一个片段。近年来,全州检察机关紧紧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持续开展“守护青藏高原绿水青山,护航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专项监督,一体化推进国道317、318沿线生态环境保护,督促相关部门完善观景台与服务区设施、规范道路交通秩序、整治不文明行为,让诗和远方在安全与文明中相遇。
在扎嘎圣山风景区,面对堆积的破旧经幡、破损的栈道和悬挂的废弃物,检察机关创新采取“检察监督+行政履行+社会参与”治理模式,通过召开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相关部门和志愿者共同协商,最终形成了既尊重宗教习俗又维护景区环境的解决方案,成功破解了生态保护与民俗传承的两难命题。随着整治推进,扎嘎圣山焕然一新:栈道修葺稳固,废弃物清理干净,经幡也在指定区域迎风飘扬。
“福地色达·金马之邀”游牧文化旅游季期间,色达县检察院在游客集散中心设立法律咨询台,开展“检察护航企业行·游客权益零距离”普法宣传活动。针对“低价团”陷阱、强制购物等乱象,检察干警现场解读旅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游客和经营者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指导,营造安心旅游环境。
石渠县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帐篷季开设在广袤草原上,现场,检察服务巡逻队化身“安全守护者”与“文明引导员”,穿梭于五彩帐篷之间,开展全覆盖“安全体检”:认真检查食品保质期,排查消防安全隐患,现场受理法律咨询,及时调解涉旅纠纷,全力保障活动平稳有序。即便高原骤雨突至,他们依然坚守。那一片被雨水打湿的“检察蓝”,成为了群众眼中最温暖最安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