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以“动态排查+多元化解”破解治理难题,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97.8%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张伟
平昌县佛楼镇,地处川东北三市四县交界处。这里青石板路蜿蜒,场镇商贸活跃,曾经因政策执行差异、交通管理难等因素面临复杂治理挑战。如今,该镇通过深化"枫桥经验"实践,构建起"微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新体系,与以往被动应对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
动态排查:从被动处置到主动预防
佛楼镇以50个微网实格为基本单元,建立每日摸排机制。今年5月,村民李某因空调外机噪声问题与邻居发生纠纷并试图约架,村干部第一时间介入调解,成功劝说变更外机位置,化解了矛盾。
"现在通过网格方阵,我们能第一时间感知矛盾苗头,工作起来方向更明、底气更足。"佛楼镇网格员张华深刻体会到工作方式的变化。
"我们每周梳理重复上访、婚恋纠纷等15类重点人群,每月随机抽取2-3个村进行突击督导。"佛楼镇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梳理出15类矛盾纠纷103件,逐一明确包案领导,确保化解在基层。
风险研判:建立分级防控机制
在全面排查基础上,平昌县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三防预警机制,对矛盾性质、涉事主体、行为程度等进行综合评估,划分为高、中、低三类风险等级。
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原则,高风险矛盾由镇主要领导包案,中风险由分管领导包案,低风险由村(社区)负责人包案。对各级风险矛盾实行"每周研判、每月汇报",做到动态跟踪、实时防控。
多元化解:有解思维破解治理难题
依托精准的风险评估,佛楼镇注重发动退休干部、乡贤能者等参与调解,综合运用"亲情感化法""利益平衡法"等六种方法,形成"为群众解难,赢群众信任"的良性循环。
针对季节性缺水风险,镇党委提前介入,今年7月组建"党员送水服务队"为312户635名群众送水322吨,避免了争水矛盾。整合综治、信访、司法、应急等部门合署办公,构筑起"责任明晰、衔接紧密、配合有力"的多元化解体系。
回访评估:从"事了"到"心合"
调解成功不是终点。佛楼镇坚决杜绝"一调了之",对已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通过电话微信、上门走访等方式跟踪办理。今年以来,已对成功调处的103件纠纷完成首轮全覆盖回访,满意率达98.5%,有效避免了15起潜在纠纷隐患。
针对群众反映的农忙时节调解时间协调难问题,镇党委推出"夜间调解室",为群众提供便利。村民杨某感慨:"处理得公道,事后还想得这么周到,我们心里暖和。"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31个乡镇全覆盖
以机制创新为牵引,平昌县将综治中心建设纳入平安建设考核,实行县领导包联乡镇、政法单位对口指导。全县划分555个基础网格,配备4000多名微网格员,全部纳入综治中心统一管理。
通过建立"统一受理、分类办理、全程跟踪"闭环流程,实现事件上报、分流处置、结果反馈全流程线上运行。目前,全县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7.8%。
建立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体系
将特殊群体关爱作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尺,平昌县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精神障碍患者服务工作体系。
全县建立多方协作机制,对三级及以上且贫困、无监护能力患者,给予每人每年2000元"以奖代补"。今年以来,已发放奖补经费330人次66万元。
成效显著:实现"三个没有发生"
近三年来,佛楼镇切实做到"没有发生一例到市级以上信访上访,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没有发生一件刑事案件"。全县通过打造驷马镇"智慧综治"、西兴镇"多元调解"、得胜镇"网格精细管理"、望京镇"警网融合"等特色示范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平昌县委政法委专职委员田耘川表示,我县将继续深化"枫桥经验"实践,推动基层治理从"解决一件事"到"破解一类事"转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如今,走在平昌的乡镇街道,感受到的不仅是青石板路的古朴韵味,更是党群连心、邻里和睦、社会安宁的温暖氛围。这条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新的基层治理之路,正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踏实,为新时代"枫桥经验"贡献了生动的平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