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纠纷不“卡壳”,家事难题有法“解”

  
2025-09-10 15:36:26
     

基层是矛盾纠纷化解的“第一线”,也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近期,成都市锦江区法院立足司法职能,以“党建联建”为纽带、以“专业赋能”为抓手,通过两场精准化专题培训,分别聚焦“小微纠纷调处”与“婚姻家庭调解”,既为街道社区破解日常治理难题注入法治动能,也为家事矛盾化解筑牢依法依规根基,双线发力推动矛盾纠纷在源头“止戈息讼”。

一线联建:“小微纠纷课”把法治妙招送进街道

“预付卡商家跑路了怎么办?”“租客拖欠房租又拒不搬离该怎么处理?”在东湖街道的会议室里,70余名街道干部、社区负责人和驻街律师围着法官抛出基层治理中的“高频难题”。

这是锦江区法院深化党建联建、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场景——针对东湖街道前期反馈的纠纷调处需求,锦江法院法官李洪琳以其丰富的审判调解经验,量身定制“携手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小微纠纷调处”专题培训。

培训中,李洪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司法实践中基层所容易遇到的痛点、难点,重点讲解预付式消费纠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等群众生活中容易遇到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专业的法条与生动形象的案例相结合,让大家真正“听得懂、用得上”。

“某健身房突然闭店,30多名会员抱团维权,咱们社区调解时可以先查商家注册信息,再依据预付式消费司法解释里的‘经营者义务’条款,引导双方协商退款方案。”

“租客逾期不交租,房东想直接换锁?不行,得先看租赁合同里的解除条款,再通过合法途径主张权利,避免自己反而成了侵权方。”……

“课后”的互动环节更成了“法治答疑会”,法官与大家展开互动交流,认真倾听提问,从专业法律角度耐心给予解答,并现场发放法律知识宣传手册。“以前碰到纠纷总怕‘调错方向’,现在有了法条和案例当参考,心里踏实多了!”一名社区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参训人员的共同心声。这场培训不仅是一次能力提升,更是锦江区法院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的实践——通过党建联建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让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

家事护航:“调解方法论”助社区破解婚姻家庭难题

如果说“小微纠纷课”瞄准的是基层治理的“日常事”,那锦江区2025年度第二期社区婚姻家庭辅导员培训,聚焦的则是关乎群众幸福感的“家事案”。锦江区法院受邀参加,与辖区18个社区的婚姻家庭工作者,齐聚一堂,重点学习“依法调解”的“硬本领”。

锦江区法院三圣法庭专职调解员代均清为大家带来培训的第一堂“实战课”。他用“望、闻、问、切”四个字概括家事调解的核心技巧:“望”当事人情绪变化,“闻”言语里的潜在诉求,“问”矛盾的关键节点,“切”准调解的突破口。结合法院处理过的继承纠纷、离婚纠纷案例,他还拆解出“控局面、控节奏、促调成”的实操方法,帮他们算清‘法律账’,让事实说话。

“社区调解更重‘情理融合’,法院调解更重‘后果导向’。社区工作者可以借鉴法院的‘算账法’,帮当事人看清纠纷的法律后果,避免情绪上头耽误事儿。”代均清如是说道。

随后,三圣法庭法官助理刘新月针对家庭暴力处置、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适用等问题进行现场答疑,比如“遇到家暴投诉,除了联系居委会介入,还可以提醒受害者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给社区工作者补上“法律防护课”。资培训现场还聚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二)》的亮点,向在场社区工作者解读,从“重婚绝对无效”“父母出资购房财产分割”“夫妻间房产赠与”等热点问题入手,用案例解读法条变化。

法治筑基:双线赋能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两场培训,一个核心——以“依法办事”为准则,把专业司法资源转化为基层能用、群众受益的治理效能。无论是化解“小微纠纷”的街道培训,还是护航“家事和谐”的社区课堂,都是锦江法院以法治力量赋能基层治理的缩影。

下一步,锦江区法院将继续立足职能,通过一线联建深化与街道、社区、民政等部门的协作,既要当好“小微纠纷”的“法治指导员”,也要做好“家事矛盾”的“和谐守护者”,让法治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为辖区治理现代化筑牢法治根基。

(锦江法院宣)

编辑:贾知若   校对:何盈巧   审核: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