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早上好!”在一声声稚嫩的童声中,第41个教师节如约而至。晨曦微露时,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鳌峰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黄志刚和往常一样,面带微笑,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入校。
今年52岁的黄志刚从教已有32年时间,他的外公、父亲、妻子、女儿和他一样,都是教育工作者。谈及一家四代为何怀揣教育之梦、担当教育使命,黄志刚的答案简洁而坚定:“四代一梦,唯有‘热爱’二字!”
两代师者引路 点亮少年执教梦
黄志刚的师者初心,并非一朝萌发,而是在两代亲人的言传身教中,被悄然点燃、逐渐坚定。“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最初向往,源于我的外公段德昌。当时,他是村小的民办教师。”回忆起幼时经历,黄志刚说道“我还没入学时,每天最期待的事,就是跟着外公去学校‘蹭课’”。
校园里,学生们围着外公提问的热闹场景,灯光下外公低头批改作业时专注认真的模样,都深深印在了黄志刚的脑海里。在年幼的他眼中,教师这一职业自带神圣光芒,让人不自觉心生向往。
这份向往,在父亲黄泽良的影响下,逐渐沉淀为坚定的职业追求。父亲深耕乡村教育数十年,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上小学时,黄志刚每天都和父亲一起走在乡间小路上。他记得,父亲身兼数门课程教学:数学、体育、美术、音乐等,他总是自己先学习,然后用最饱满的热情带领孩子们学习;虽然当时的教学条件简陋,但父亲却从未抱怨,反而精神上格外充实,和同事们常讨论的是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如何让乡野间的孩子学到更多知识,走出去看看世界。
“从父亲身上,我真切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光荣。”黄志刚说,“六年小学时光,父亲教过的学生常常专程回来探望。这样的真挚举动,师生间的深厚情谊,对我触动很大。”正是在父亲的坚守与师生情的感染下,“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在他心中愈发清晰,最终成为他一生追寻的方向。
三十载育桃李 用爱照亮成长路
初心驱动,1993年,20岁的黄志刚成为了一名初中数学教师。
黄志刚还清楚地记得,1996年,他带的第一届学生到了初三关键时期。为了让学生们取得好成绩,黄志刚到处收集练习题,一有空就用铁笔在蜡纸上刻题,“刻”出试卷后,再用黏黏的黑墨印刷出来分发给学生们使用。
“一套试卷的产生真的很不容易,每一个步骤都要付出很多时间。”黄志刚笑着说,“老师通常要比学生起得早、睡得晚,遇到考试,老师比学生更紧张。”
从初为人师到成为校长,黑板上的板书换了一版又一版,教案写满了一本又一本,曾为一堂课的疏漏辗转难眠,也为学生的一句“老师谢谢您”红过眼眶,黄志刚用32年时间读懂了“教书育人”这四个字里藏着的温柔与重量。
“最欣慰的时候就是学生和我分享成功与喜悦,见证他们的高光时刻,也像自己参与了一样。”黄志刚的手机里,保存着一条条学生发来的喜讯,他的办公桌上,还放着学生在教师节送他的手工画,这一点一滴的小惊喜,让他对教育事业充满了热情。
黄志刚还告诉记者,家人的支持也是他的动力之一。2018年,刚被任命为汪洋镇中心小学校校长的他,还没来得及好好适应新角色,父亲却被确诊为肺癌晚期。那段时间,他在学校与医院之间来回奔波。然而,父亲总是强撑着病体,病情稍有稳定,就催促他回学校工作,叮嘱他要以学校为重,以学生为重。
父亲的以身作则,让黄志刚深刻领悟到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教育工作者以耐心为犁、以热爱为种,在学生心田深耕细作,静待每一株幼苗抽枝展叶。
改革探新路 四代师魂续新篇
“教育”二字,在时代变迁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黄志刚坦言,从一线教师成长为校长,不变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坚守,变化的是思考问题的视角与维度——从前聚焦“如何教好一堂课”,如今更需琢磨“如何办好一所学校”。
面对快速变化的时代,传统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为此,黄志刚始终在学习、反思与实践中积淀教学管理经验、提升教学能力。在鳌峰小学校,黄志刚见证了新校区的建设与成长,他牵头制定学校五年规划,推动教育改革。在教职员工的努力下,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荣获国家、省、市、县诸多荣誉和奖项,“五育并举”颇具成效,办学品牌逐步树立,鳌峰小学已从最初的2000余名学生到如今拥有3500余名学生,黄志刚也多次被评为市、县“优秀校长”。
“过去办学条件简陋,黑板是墙上打石膏刷黑漆,粉笔粉尘大,常年影响教师健康。”回望过往,黄志刚感慨万千。而如今,教室明亮宽敞,多媒体设备让教学更高效便捷,教育已从曾经“努力让孩子有学上”,跨越到如今全方位实现“让孩子上好学”,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馈赠,也是像黄志刚一样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辛苦付出的成就。
如今,黄志刚的女儿黄诗沁也追随长辈的足迹投身教育,成为了清华附中天府学校的一名音乐教师。她以音符为笔、课堂为卷,让音乐浸润学生心灵,既是对家族育人初心的接续,也是新时代师者使命的诠释。
不言春作苦,只言桃李满芬芳。从外公深耕村小、父亲扎根乡村,到黄志刚从教师成长为校长,再到女儿以音乐传递教育温度,黄志刚一家四代,用近百年的时光,把一张张朴素的教案,写成了一首首绵长的诗歌,把一株株“幼苗”培养成了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潘建勇 郭侨 刘润红 潘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