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检察先锋 |“益·峨眉”文旅检察团队:在仙山云雾中,守护世界“双遗产”

  
2025-09-10 09:01:58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霜霜 周靖 

先/锋/档/案

2021年,峨眉山市检察院创建“益·峨眉”文旅检察团队,逐步形成对峨眉山生物多样性、文物和文化遗产、旅游安全全方位的司法保护体系。该团队先后获评“全国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活动表现突出集体”“全省检察机关优秀办案团队”,该团队办理的1件案件被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评为开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典型案例。

先/锋/誓/言

以法治之盾,守万物共生,护文明回响


七月流火,峨眉山金顶之上云海翻涌。一只灵猴从林间跃过,划开满山苍翠——这座山的灵性与脆弱,都藏在这一动一静之间。不远处,游客群中阵阵欢呼与掌声传来,“益·峨眉”文旅检察团队的检察官们正笑意盈盈地将检察文创小礼品递到答题优胜者手中。他们送出的不只是一份奖品,更是植入人心的法治意识。

2021年,峨眉山市检察院组建起一支特殊“战队”——“益·峨眉”文旅检察办案团队。该院副检察长牵头,汇聚公益诉讼骨干、刑事办案“老兵”、行政检察能手,甚至从法院民事审判庭引进“新兵”,再配上懂技术的无人机飞手……他们像一支“司法特种部队”,从个案切入,以“四大检察”融合履职,守护着峨眉山的万物生灵、历史古迹与游人安全。

从此,“检察蓝”成为青山绿意间另一道风景。

守护文明根脉

让石头“说话”,令古木回春

峨眉山不仅是一座山。这里坐落着报国寺、万年寺等293处不可移动文物,珍藏着贝叶经、上古佛牙等5051件可移动文物,传承着峨眉武术等8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佛教文化在此沉淀,珍稀动植物在此共生。1996年12月,峨眉山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瑰宝。

“保护好峨眉山,就是守护文明的样本。”“益·峨眉”文旅检察办案团队成员安合红如是说。面对154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传统办案方式远远不够——他们亟需更广的视野、更快的响应、更深的融合。

2021年,峨眉山市检察院率先建立全省首个5A级景区公益诉讼检察室,并在低山黄湾游客中心、中山万年寺、高山雷洞坪分设3个文旅检察官工作站,实现低、中、高山区全覆盖,对涉景区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案件一体化集中办理。“益·峨眉”文旅检察办案团队从行政机关聘请3名文物、文化、安全领域专家担任特约检察官助理,吸纳38名网格员兼任文旅检察观察员,借助无人机航拍、三维影像建模、食品药品快速检测等科技手段,大幅提升办案精度与效率,创新推出“随手拍”扫码举报平台,让每一位游客都成为世界遗产的守护者。


今年3月,在峨眉山市检察院开展“以高质效检察履职守护文物和文化遗产”专项行动期间,一条来自“随手拍”的群众举报线索引起关注:“大庙飞来殿梁柱下沉,瓦片松动”。“益·峨眉”文旅检察办案团队立即联合特邀检察官助理、峨眉山市文物管理所所长代成刚赶赴现场调查,发现这座宋至清古建筑群因雨水侵蚀,已出现椽木糟朽、檐口变形等严重安全隐患。类似问题也出现在双峨客栈、普兴祝家大院、灵岩寺牌坊……

“这些都是不可逆的损害,再不修就真的没了。”代成刚的语气中充满担忧。

4月11日,峨眉山市检察院依法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程序,经深入调查,向峨眉山市文旅局及相关乡镇政府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履行保护职责。针对部分单位对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理解不清的问题,“益·峨眉”文旅检察办案团队专门召开听证会,厘清职责、明确标准,推动整改科学有序开展。

如今,灵岩寺石牌坊已清理加固,双峨客栈周边杂草清除完毕,大庙飞来殿和普兴祝家大院的修缮方案也已编制报批。同时,“益·峨眉”文旅检察办案团队推动峨眉山景区管委会文物保护管理局制定《峨眉山古建筑群保护规划》;推动建成“智慧广电+文物综合监管治理项目”,在20处文保单位安装监控摄像头,对139个点位实行挂牌保护。检察监督跃出纸面、走入深林,真正让石头“说话”、令古木回春。

更大的合力,源自机制创新。“益·峨眉”文旅检察办案团队牵头组建峨眉山“双遗产”法治保护联盟;峨眉山市检察院与峨眉山市政府和峨眉山景区管委会实行“府管检三方联动”,与公安、生态环境等20多家行政执法部门签订联动协议,建立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办案协作、联保共治、普法宣传五项机制,并将检察建议整改落实情况纳入全市目标管理考核——法治共识正汇成磅礴的保护力,让峨眉山的千年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

保护自然瑰宝

司法温度守护万物共生

在缭绕的云雾与参天古木之间,峨眉山静默地孕育着3700多种高等植物、2300多种野生动物,以高达92%的森林覆盖率,涵养着一座仍在呼吸、不断生长的生命宝库。

守护这座山,远不止于歌颂它的古老与珍贵,还在于以司法之力守护其间的每一个生命。

2020年冬天,农民王某某在自家鸡圈发现一只“和家鹅打架”的大鸟,将其捕杀食用,还把羽毛插于土墙装饰——后来他才知道,那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颈鹤,评估价值为8万元。因王某某涉嫌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破坏了野生动物资源,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峨眉山市检察院依法审查该案,锁定王某某犯罪事实,对其提起公诉,同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审查期间,“益·峨眉”文旅检察办案团队了解到,王某某家境贫困,妻子患病,母亲年迈卧床,根本无力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若机械执法,这个家可能就垮了。该团队没有一诉了之,而是多次走访王某某所在乡镇、村社、派出所和司法所,全面开展社会调查。办案检察官了解到,王某某平时表现良好,此次纯属无知误犯。

结合实际情况,峨眉山市检察院建议以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王某某有罪,适用缓刑,获法院采纳。同时,“益·峨眉”文旅检察办案团队通过检索类案经验,比对公益性岗位劳务价值,并与镇政府反复沟通,最终制定出一份“劳务代偿”方案:由村里提供养兔帮扶项目,王某某以劳动折算抵扣赔偿。

如今,王某某已全部履行代偿义务。司法既强化对违法行为人的惩治功能,又未压垮这个脆弱的家庭。

2022年6月,万某在承建道路时越界非法开采石灰岩5518立方米,造成生态损害价值87万余元。检察机关经全面审查后,于2023年4月立案,于次月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同年8月,法院以非法采矿罪判处万某有期徒刑1年4个月,缓刑2年6个月,处罚金3万元,并承担生态环境损害修复费用。

但判决之后,“益·峨眉”文旅检察办案团队在“回头看”中发现:被开采的山体依然裸露着灰白的伤疤,植被消失、水土流失,生态修复工作停滞不前。

2023年10月,峨眉山市检察院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程序,向峨眉山市自然资源局发出检察建议。依托“府检联动”机制,峨眉山市自然资源局联合检察机关、属地乡(镇)政府、专业机构成立专项核查组深入现场勘查,召开圆桌会议优化修复方案,共同攻克地质结构复杂、土层稳定性差等技术难题。同年12月,专业施工团队进场,完成5200平方米岩体喷浆固面和5000立方米种植土回填。次年春天,当地群众在复垦土地上播种莲花白等农作物。寒来暑往,曾经破碎的山体焕发新绿,在今年5月“益·峨眉”文旅检察办案团队的终访中展现出勃勃生机。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公益诉讼要从‘事后补救’走向‘事前预防’。”“益·峨眉”文旅检察办案团队负责人张友军说,“想象我们是仗‘剑’行走的侠客,走遍山河,走近群众,去倾听需要什么样的保护。”

2021年以来,“益·峨眉”文旅检察办案团队办理环境资源保护刑事案件36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10余件,持续开展古树名木和特有物种保护专项监督活动,完善534株古树长效保护机制,以检察履职护航景区全年禁猎。

以月为频,以季为期,“益·峨眉”文旅检察办案团队穿梭于密林深涧,实地勘查、采集样本,悉心跟踪监测山溪鲵的游迹、桢楠树的年轮,邀约专家科学评估生态修复的每一寸进展——一切努力,只为了让这座山的生命痕迹比时间更长久。

护航诗与远方

让每一份抵达都安心美好

2024年,“益·峨眉”文旅检察办案团队将目光投向了看似细微却关乎公平的细节——盲道。在峨眉山市的8个乡镇(街道),21处盲道正无声地“呼救”:有的被窨井盖粗暴截断,有的沦为临时停车位,还有的被粗糙的水泥补丁覆盖。

“这关系视障游客的出行安全,每处隐患都可能是一次事故的起点。”“益·峨眉”文旅检察办案团队成员李丹表示。该团队迅速开展现场勘验,固定盲道铺设不规范、破损毁坏、修复不规范等证据,与峨眉山市住建局、相关乡镇(街道)等行政机关召开会议明确监管职责,于2024年7月依法对峨眉山市住建局进行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并发出检察建议。

然而,至2024年10月,多数盲道问题仍未解决。面对这一局面,根据行政审判集中管辖规定,经层报省检察院批准,峨眉山市检察院将案件移送乐山市市中区检察院审查后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诉讼的压力迅速转化为整改的动力,相关乡镇(街道)展开拉网式排查与改造。截至2024年12月,47处盲道获新建或改建,388.45平方米的无障碍空间被重新打通。如今,这些盲道如同一条条纽带,让视障游客也能安心触摸峨眉的山水之美。

而这仅是“益·峨眉”文旅检察办案团队护航文旅的一角。针对游客住宿和消防安全问题,该团队督促对景区内300余家民宿酒店完成安全风险排查,推动多部门联合整治“树线矛盾”,整改输配电线路隐患122处,推动安装小微火源监测监控设备,建成古建筑智慧用电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在餐饮监管方面,该团队推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流通环节散装食品监管的通知》,建立散装食品质量监管长效机制,并监督相关部门开展虚假宣传、食品储存不规范等专项整治,保障游客“舌尖上的安全”。


让每一位游客“玩得舒心、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是“益·峨眉”文旅检察办案团队最质朴的初心。在这一初心指引下,他们不断创新普法形式,将法治精神融入游览体验。在世界环境日、宪法宣传日等重要节点,该团队成员活跃于三大文旅检察官工作站和金顶之上,通过“答题集卡”等法治互动小游戏,让游客在趣味问答中学习文物保护、动植物保护、食品安全等法律知识。“益·峨眉”文旅检察办案团队与峨眉山博物馆联合打造全省首个检馆共建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法治教育示范基地”,成为“普法+科普”融合的创新典范。在这里,法治宣传教育变得生动可感:游客可以通过观看法治科普视频、参与互动游戏、浏览宣传展板,在各个展厅邂逅精心设计的“检察小贴士”,更直观地感知法治温度。2024年5月17日,“检察官的博物馆奇妙日·云游峨眉山博物馆”全网直播活动成功举办,创下逾70万次的单场观看纪录。普法,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成为一场场走进人心、融入风景的沉浸式体验。

“益·峨眉”文旅检察办案团队的故事仍在继续。他们用司法的力量、科技的手段和人文的温度,默默守护着这片世界遗产,让每一个人都能安心抵达,也让峨眉山始终是那座令人神往的天下名山。

编辑:夏修露   校对:何盈巧   审核: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