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洪刚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俞阳
近年来,德阳市罗江区积极探索法治保障乡村治理的新路径,创新推出“网格化+数字化”法律服务模式,将专业法律力量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网格,并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有效破解乡村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打造出新时代乡村依法治理的“罗江样本”。
律师入网 法治资源触手可及
“谢谢你童律师,给你添麻烦了。”在罗江区万安镇长虹社区,四川汉震律师事务所主任童婷婷通过法律服务平台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王大爷提供遗产继承见证服务。
四川汉震律师事务所主任童婷婷在公共法律服务室接待来访群众咨询法律问题 受访单位供图
这是罗江区打破传统法律服务等待群众上门的模式,主动将律师资源嵌入全区基层网格治理体系的一个缩影。罗江区通过统筹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将辖区内的93个村(社区)划分为东、西两大服务片区,设立93个公共法律服务室,建立覆盖全区的“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同时,依托罗江区委政法委“网格化”工作平台,为每个网格配备“结对律师”或“法律顾问”,实现“网格吹哨、律师报到”。律师的姓名、专长、联系方式在网格内公开亮明,群众可随时联系求助。律师不仅承担为网格内村(居)民提供法律咨询、解答法律疑问的职责,更深度参与网格内的矛盾纠纷调解、重大事项法律风险评估、村规民约合法性审查、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等,成为网格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法治专员”。
通过律师常态化下沉网格,村民在家门口、田间地头就能获得专业、免费的法律指导,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找律师难、咨询律师贵的问题,增强了基层群众的法治获得感。
数智赋能 乡村振兴迈出“法治步伐”
在乡村振兴和全域城乡融合发展主战场,单纯依靠律师线下跑动覆盖所有网格存在局限,不足以充分释放服务动能。罗江区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效率和覆盖面。通过建立微信群,法律顾问服务平台小程序,确保每个家庭都能够及时获取法律咨询服务。入网律师在群内“亮身份”,村民可随时在群内提问,律师提供“云端答疑”“指尖普法”。同时,提供在线申请法律援助、远程视频咨询等功能。罗江区司法局则利用上述平台对律师入网服务情况、矛盾纠纷调解进展、法律需求热点等进行动态管理和大数据分析,并对服务过程进行跟踪监督,确保服务质量。通过在“网内”收集的民生法律诉求、矛盾类型等数据进行研判,能够精准识别基层治理中的普遍性、倾向性法律问题,为党委政府防范风险、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法律参考,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警的转变。
5年间,罗江律师累计规范涉农合同600余份;“法治说理说事屋”成为依法治理新亮点;万安镇黎明社区上百起相邻权纠纷、家庭矛盾被化解,群众满意度达到98%以上。
作为德阳市首届十佳律师事务所的四川汉震律师事务所也由此分享到拓域的红利,“近几年,律所办理的案件数量稳步增长,案件类型也日益多元化。随着律所的深度介入‘网格化+数字化’,我们敏锐地捕捉到新兴业务领域的发展机遇,积极开展对互联网法律、金融法律、数据保护法律等新兴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组建了专业的新兴业务团队,为客户提供前沿的法律服务。在互联网法律领域,为多家互联网企业提供了合规咨询、纠纷解决等服务,助力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业务也能合法合规。”童婷婷说。
从效果上看,罗江“网格化+数字化”的法律服务模式并非简单相加,而是产生了“1+1>2”的融合效应。律师提前介入网格内的矛盾纠纷,从专业角度引导当事人依法理性解决分歧,大量矛盾被化解在萌芽状态,调解成功率和协议履行率大幅提升。
村(社区)“两委”干部在律师的指导下,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能力和意识显著增强。重大决策事先进行法律咨询和风险评估成为常态,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通过律师在网格内开展的常态化、互动式普法,法律知识以更接地气的方式传播开来,村民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氛围日益浓厚。入网律师也为网格内的个体工商户、中小微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风险防范建议,助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罗江律师“网格化+数字化”模式通过机制创新和科技应用,有效激活了乡村法治建设的神经末梢,实现了专业法律资源与基层治理需求的精准对接,为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