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送凉,开学的铃声在各个校园清脆响起,成都市锦江区法院“豌豆荚·小锦葵”团队的法官,为千余名学子开启了新学期的法治第一课,以法治润泽青青之葵,护“苗”茁壮成长。这场生动的课堂,不仅是对暑期法治教育的深化,更是一次从盛夏到金秋的法治接力——从社区模拟法庭的沉浸式体验,到校园普法课堂的互动启迪,法治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请进来,走出去——我们做了什么?
锦江区法院拉开法治教育序幕,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双轨实践,将法律知识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在“请进来”的活动中,莲花社区的青少年们走进锦江区法院,在法官的引导下,亲身体验司法的庄严与神圣。他们首先参与法庭安检程序,感受法律场所的严谨氛围;随后在诉讼服务大厅倾听立案流程讲解,理解司法便民的理念;接着参观智慧调解室与科技法庭,见证“云端审判”如何突破时空限制;最后,通过民事案件审理阶段的动态演示,青少年们厘清了从起诉到执行的完整司法链条。这种身临其境的参观,不仅让法律不再遥不可及,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敬畏的种子——一位同学说道:“原来法律不只是纸上的条文,而是实实在在守护我们成长的盾牌呀。”
在“走出去”的拓展中,锦江区法院延伸服务半径:锦江法院“豌豆荚·小锦葵”团队深入一心桥、紫东等社区,就地搭建模拟巡回法庭,将法治课堂送到孩子家门口。法官以真实案例剖析校园欺凌与网络暴力的法律边界,为学子们筑牢思想防线。这些活动覆盖多个不同社区的多所中小学校,参与青少年逾500人,实现从“被动听讲”到“主动探索”的转变。
扮法官,演律师——我们学了什么?
模拟法庭作为法治教育的核心载体,为青少年提供了沉浸式的司法体验。在多次活动中,无论场景如何变化——从社区模拟巡回法庭到校园专业审判庭——流程都严格遵循真实司法程序,确保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深刻理解法律内涵。
模拟法庭开庭前,法官细致讲解庭审程序与纪律,帮助同学们充分做好“庭前准备”工作,耐心指导角色分工,共同梳理案件焦点。
随后,法庭调查环节环环相扣,同学们举证质证一丝不苟,目击证言和伤情鉴定被细致呈现;法庭辩论阶段更是精彩不断,各方据理力争……最终,随着法槌敲响,“小法官”当庭宣判,判决书清晰阐述法理依据。这场模拟法庭成为法律知识的鲜活载体,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更让他们在实践中领悟到司法的公正与人文关怀。
你一言,我一语——我们谈了什么?
互动问答环节将法治教育推向高潮,青少年们踊跃提问,法官深入浅出答疑解惑,在思想碰撞中点亮法治明灯。
在开学第一课上,法官聚焦校园欺凌,就未成年人保护注意事项提出建议。活动中“豌豆荚·小锦葵”团队法官还现场解答了同学们对于法律的一些疑惑:
学生问:“起绰号一定是欺凌吗?”法官答:“若造成长期精神痛苦,就是言语欺凌,必须立即停止!”
学生追问:“群聊里‘只是转发’要担责吗?”法官警醒道:“网络转发可能构成二次伤害,制止与报告才是更负责任的选择。”
还有同学们好奇:“为什么原告和被告要面对面坐?”时,法官比喻道:“如同天平两端的对抗制设计,让真理越辩越明!”
这些交流不仅解决了同学们的实际困惑,更深化了他们对法律边界的理解。每一次互动,都转化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导航标。
秋日的校园里,法治的种子正生根发芽,见证着锦江区法院用专业与温度书写的护“未”答卷——这束法治之光,从盛夏穿透至金秋,照抚着每一个向阳生长的青春。
锦江区法院依托成都中院“豌豆荚”打造的锦江法院“小锦葵”品牌,已逐渐成为区域法治教育的名片,足迹范围越来越大,暑期“护苗行动”覆盖广泛,秋季“开学第一课”聚焦重点,推动“法院-社区-学校”三方协作的长效机制,让法治环境真正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未来,锦江法院将继续以传播“知法不惑、守法不惧、向善无敌”的信念为目标,为青少年成长撑起一片法治晴空。
锦江法院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