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清晨的薄霜尚未融化,周末的“罗江益石榴籽调解室”内,依旧是暖意蒸腾,人声交织。退休法官罗江益(被誉为行走在雪域高原的“马背法官”,群众口中的“阿克江益”)正带着“正义雪莲”女法官们,会同甘孜州石渠县洛须镇政府工作人员、石渠县公安局洛须派出所民警,共同调解一对夫妻“离而复、复而离”的纠葛。这对夫妻积怨已久,此前在乡镇调解过多次未果,更是曾经两次因激烈争吵升级为动手闹到了派出所。此次调解不仅是化解矛盾,还被罗江益精心布置成传授解纷之道、传递为民初心的生动课堂。
罗江益端着他那只茶渍深深沁入瓷胎的旧茶杯,目光柔和地扫过屏息凝神、笔尖欲动的“雪莲法官”们,嘴角漾开一抹温煦的笑意:“都坐近点,笔记本先合上。这活儿啊,眼睛和耳朵比笔头要紧!”随后,他提起暖壶,给那对彼此牵扯又疲惫不堪的夫妻倒上茶水说:“喝口茶,暖暖身子。一大早赶过来,都不容易。”调解室里的紧张气氛随着茶香悄然融化了几分。
依靠群众 摸清脉络
轻呷一口茶,罗江益一句“说说吧”话音刚落,扎西与措姆立刻像两头倔强的牦牛别着脸互相指责。措姆哭诉扎西不顾家,扎西埋怨措姆太强势,亲友们七嘴八舌,场面杂乱。罗江益静静地听着,目光落向角落里沉默的措姆表姐。“家里事,亲戚最清楚。”待众人稍歇,罗江益转向措姆表姐温和开口道:“阿佳,根子在哪儿?”
措姆表姐叹息一声道出关键:第一次离婚时,双方言语伤和,分割的部分财产下落不明,混同的财产权属不清晰,点燃了猜忌。扎西觉得措姆占便宜,措姆认为扎西听信谗言不顾情分,导致“离复”死循环。
罗江益微微颔首,侧身对欲记录的“雪莲法官”们低语道:“看见没?要依靠群众,不能光听当事人吵。亲戚邻居中的知情者,往往知道最深的疙瘩。眼睛要亮,耳朵要灵,找出没吵出来、但扎在心里的‘刺’。光靠法律条文,解不开这千丝万缕的家务事。”“雪莲法官”们若有所思,收起了本子,专注地观察每个人的表情和话语间的缝隙。
调查研究 入户“把脉”
初步了解情况后,罗江益起身道:“光说不行,去家里看看,‘病根’得现场‘把脉’。”于是,一行人顶着高原清冽的风,来到扎西和措姆冷清的小家。罗江益直奔主题道:“上次离婚的调解书呢?上面财产归属写得明明白白。”扎西和措姆分别找出调解书。罗江益让一名“雪莲法官”当众宣读调解书上关于房屋、银饰、虫草等财产的分割条款。
“这就是你们复婚前的‘本钱’,现在,对照这些‘本钱’,理清复婚后添了啥,哪些是共有的、哪些混了。”罗江益招呼众人开始清点,“雪莲法官”们也准备好记录。一番里里外外的清点后,财产明细在书记员笔下逐渐清晰。
罗江益转过头对“雪莲法官”们低语道:“调查研究要落到‘物’上。调解书是‘起跑线’,线画直了,新增的、混同的才能理清。列清单就是变糊涂账为明白账,账清了,心气才能平一些。”扎西和措姆看着财产清单争吵渐息,陷入沉默和思索。模糊财产滋生的猜忌,在务实的盘点中得到缓解。
着重调解 解开“心结”
午后返回调解室,罗江益成竹在胸。他未急于评判对错,而是如剥洋葱般剖析矛盾核心。“折腾这么久,离了合,合了吵,都累了吧?”罗江益柔声道破二人的疲惫。他点明根源说,第一次离婚的言语伤害和财产疑云如未拔之刺,复婚后反复刺痛,磨损了仅存的情分,“摸着良心说,经历了这些‘离而分、分而离’,那份做夫妻、一起过日子的念想,还在吗?还能扶持着往前走吗?”夫妻双方长久的沉默。措姆哽咽道:“心凉了,回不去了。”扎西叹息说:“太累了,对谁都不好。”
“好!”罗江益果断而温和道,“把实话讲出来不易。情分既尽,无法共同生活,就面对现实。好聚好散,是放过自己,也是给对方生路。”他话锋一转,语气郑重地说:“但最重要的‘结’是孩子。大人分开,孩子仍是骨血。今天不仅要分财产,更要为孩子铺安稳路。”在罗江益抽丝剥茧般精准的剖析和那如“公平秤”般不偏不倚的衡量下,扎西与措姆的目光终于再次交汇。那长久被怨怼阴云与无尽疲惫深深覆盖的眼眸深处,仿佛有沉睡已久的微弱星火被悄然拨亮,两人紧绷如弓弦的肩膀,终于缓缓地松弛下来。随后,一个简单却重逾千斤的承诺,从他们口中清晰而郑重地吐出:“听阿克江益的!”
看着年轻的“雪莲法官”们聚精会神的样子,罗江益适时总结调解的精髓:“调解重在‘解心结’,不是‘和稀泥’,也不是‘各打五十大板’。要找到双方都能下的台阶,找到那个共同在乎的点(比如孩子),找到切断恶性循环的突破口。有时候,一个象征性的让步,一句真诚的道歉,比冰冷的判决更能暖人心、解死结!”
就地办案 案结事了人和
夕阳的余晖染红雪山之巅时,这场历时8个小时的马拉松调解终于接近尾声。扎西和措姆脸上的戾气早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疲惫后的释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羞赧。在罗江益的主持下,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了字,互献哈达,以表圆满。
送走所有人后,罗江益对围拢过来的“雪莲法官”们说:“就地办案,不仅仅是指把法庭搬到老百姓家门口,更是要把问题真正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当下、解决在矛盾激化之前。你们看,我们在这里(调解室)、在村里、在当事人家,把疙瘩解开,让他们签了字就能安心回家过日子,不用再跑县城、进法院,这就是案结事了人和。法律不是铜表上给人看的,是要落到泥土里,长出安宁和气的果子。”
窗外,高原的夕阳在日暮前终于奋力穿透了最后一层薄雾,慷慨地、暖融融地洒满天地,也温柔地涌入调解室的窗棂,照亮了每一张脸庞。罗江益端起他那杯茶渍斑驳的旧茶杯,澄澈的茶水中,微微晃动着窗外无垠的湛蓝天空,映照着“雪莲法官”们年轻面庞上充满敬佩的目光,更映照着他自己——那几十年如一日执着地坚守在象征着团结的“石榴籽”调解室里,用岁月沉淀的智慧与永不冷却的温情,默默弥合一道道生活裂痕的、坚定而温暖的身影。
(四郎卓玛 登珍翁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