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崃’”:守护千年文脉 书写法治新篇
——邛崃市检察院以公益诉讼检察助力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纪实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曾昌文 文/图
2021年以来,邛崃市检察院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作为公益诉讼服务邛崃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着力点,创建“古往今‘崃’”文化品牌,以“赓续千年文脉守护多样之美”为理念,通过高质效办理文物保护案件,助力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展现“以古鉴今、守正创新”的时代担当,形成独具特色的基层检察文化标识。
“古往今‘崃’”品牌创建以来,1名干警入选省级公益诉讼人才库,获评四川省首届知名法治品牌,办理的一起涉农监督案件获评四川省检察机关守护“天府粮仓”等3个省级典型案例,形成的《检察公益诉讼助力破解文物保护三方面难点》等2篇调研文章被《检察日报》“观点”等栏目刊登,为提升公益诉讼促进乡间文物保护治理提供参考,2部品牌文化宣传片在最高检新媒体平台展播。
邛崃市检察院干警实地测量茶马古道
寻根——千年古城的守护困境
历史源远流长,文脉熠熠生辉。文化和自然遗产承载着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蕴含着悠久历史的“根”与“魂”。邛崃,又称“文君故里”,是南方丝绸之路西出成都第一站,系巴蜀四大古城之一,筑城至今已有2300余年。
穿越时间的沉淀,邛崃留存了茶马古道(古驿道遗址)、临邛古城、邛窑遗址等丰富的历史遗珍,现有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625处,其中,有邛崃石窟等国家级文保单位4处,有古桥、古寺、古塔及大量古树,还有非遗项目51处、文化资源达1.8万余处,留下了生生不息的千年文脉和内蕴丰富的历史印记。
乡野文物陷危机,千年古树待守护。邛崃市检察院在开展公益诉讼工作中发现,大量低等级文物散落乡野,面临三大挑战:价值未充分发掘,部分文物因缺乏系统性考古研究,文化内涵未被认知;保护力度不足,偏远地区文物修缮困难,存在结构老化、消防隐患等问题;人为破坏风险,部分古建筑因缺乏监管,面临违规改建、盗掘等威胁。
脚下古蜀道,两侧古树茂,作为“天府南来第一州”的邛崃市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共有登记造册的古树名木898株。在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时,邛崃市检察院发现部分古树名木保护现状堪忧:管护责任不明,私人院落内的古树无人养护;人为干预严重,景区古树被钉铭牌、缠绕电线,影响生长;自然灾害威胁,部分古树因病虫害、极端天气濒临死亡。
邛崃市检察院干警现场查看迴澜塔保护情况
续脉——法治守护的创新实践
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为守护邛崃山水人文,助力文旅融合发展,邛崃市检察院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文物、古树名木、生态文明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有效激活和提升文物和文化遗产治理能力和水平,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文物修缮:从“抢救”到“活化”的邛崃模式
公益诉讼推动抢救性保护。邛崃市检察院以散落乡间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为重点,开展公益诉讼专项行动,全面摸排古桥、古寺、古塔、石窟造像等20余处文物保护现状,就不同类型文物保护问题办理5件行政公益诉讼案件。针对部分文物存在的应保未保问题,邀请省市文物专家系统论证,成功推动龙凤桥纳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针对修缮不到位问题,委托专业机构对地处深山的石经寺开展建筑安全检测,并推动将其纳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针对人为影响文物安全问题,聚焦见证了邛崃文脉兴盛的字库塔,推动整治周边机动车随意停放、搭棚从事商业活动等现象;针对平乐景区茶马古道骑龙山段整体保护水平较好,但存在部分管护不到位问题,联合文物专家制定“最小干预”修复方案,推动文旅部门投入专项基金完成古道抢救性修复。在个案办理的基础上,向邛崃市文旅局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推动其在全域开展系统治理。邛崃市文旅局采纳检察建议后,已督促检查文物点358次,发现并整改隐患14处,督促完成石塔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文君井、迴澜塔等10余处文物修缮和环境整治,完善消防设施21套,聘请19名文保员强化巡护。
活化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在督促邛崃市固驿街道办事处依法履职一案办理过程中,邛崃市检察院会同属地政府、社区挖掘并利用“重农兴商、崇文尚贤”的兴贤精神推进文化街区建设,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和城乡文化消费,并发动学生、群众开展“点亮兴贤塔”文化活动,唤醒文化记忆。在成都茶马古道保存最为完好的平乐镇骑龙山段所在地设立检察工作站,推动强化茶马古道及其沿线文物、古树保护。
古树名木:从“单点救治”到“系统防护”
专项治理破解保护难题。邛崃市检察院推动行政机关持续摸底排查古树名木生长情况,修正铭牌信息,加强日常巡护,开展抢救复壮,古树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对“回头看”中发现的一株树龄1123年的榕树仍存在残留灯管、铁钉和电线等情形,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确保景区建设与自然资源保护共同推进。
保险机制兜底长效保护。为拓宽古树修复资金来源,邛崃市检察院与邛崃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锦泰保险四川分公司共同探索古树名木保护市场化风险分担机制,就古树名木责任险种、保险费用、保险金额等提供法律意见,推动建立古树名木“行政+检察+保险”综合保护制度,为全市898株建档古树名木购买救护费用损失保险。通过发挥保险保障作用,将古树受自然灾害、病虫害、野生动物损毁等救治修复、日常管护、第三者责任等风险纳入保险范围,形成“林业主管部门投保、保险公司理赔、所在村镇获益”保护管理模式,古树受损修复得到有力保障。
生态文明:从激活“乡土文旅”到护航“生态文旅”
涉农检察激活乡土文旅基因。传统村落是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平乐古镇、火井古镇部分保存了传统村落的样貌,但是仍然存在保护不力等问题,在邛崃市检察院的督促和推动下,当地文旅、住建部门开展“古村焕新”行动,修复明清古宅3处,整治风貌违建11处。推动现代农业文旅融合发展。办理涉农案件16件,通过“送法下乡、案例展陈”等多种方式提升村民法治意识,营造乡村文旅发展良好环境。
专项监督聚力守护绿水青山。邛崃市有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四川省旅游强县”等荣誉称号,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为护航邛崃生态文旅金字招牌,邛崃市检察院聚焦野生动植物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行动,办理野生动植物保护案件10件,联合多部门举办野生动物放归活动,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提升。为守护生态文旅良好环境,邛崃市检察院聚焦重点行业开展专项监督行动,针对矿山修复、河道污染、工业垃圾排放等环境痛点,开展追踪监督,查处污染环境案件7件,追缴生态损害赔偿金405939万元。
共生——多元共治的法治诗篇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需凝聚多方合力,邛崃市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强化法律监督,与行政、社会力量协同筑牢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屏障,推动对“古”之守护及“今”之创新。
打破生态保护行政壁垒。邛崃市检察院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主动联合邛崃市政府出台《建立“府检联动”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连续两年将“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打造邛崃文旅精华片区等推进公益司法保护”列入“府检联动”工作要点,强化涉农犯罪治理,办理重大农资补贴项目检察监督案,推动行政部门规范农业资金监管执行,促进相关行业问题治理,守护生态农业发展资金安全。依托“府检联动”工作机制,与行政机关建立“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会同邛崃市文旅局联合印发《关于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建立检察公益诉讼协作配合机制的工作意见》,在队伍共建、线索通报与办理、办案过程信息共享与衔接、调查取证等方面与行政机关形成工作合力,依托该机制办理的散落乡间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行政公益诉讼一案入选成都市检察机关典型案例。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邛崃市检察院选聘行政机关工作骨干为特邀检察官助理、聘任提供线索的村民和行业专家为公益诉讼志愿者参与办案,不断整合优质资源,壮大保护队伍。通过共建“邛崃市生物多样性公益保护法治教育基地”,拍摄古树名木专题宣传片,开展普法宣传工作,构建政府主导、职能部门联动、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机制。在“国际古迹遗址日”配合上级检察院会同成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共同开展检察开放日活动,文物保护工作成效得到省市县三级代表委员肯定。
强化示范引领,激发整体效能。释放“古往今‘崃’”品牌效能,被成都市检察院确定为公益诉讼子品牌“益路蓉行·文脉赓续”的两个牵头检察院之一,在差异化发展、保障生态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示范引领作用,错位竞进,推动“府检联动”工作提质增效,获评成都市检察机关第一批基层院建设典型事例,邛崃市检察院与崇州市检察院和雅安市名山区检察院联合签署《关于护航成都平原“天府粮仓”核心区建设的协作协议》,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让历史活在当下,让法治照见未来。从汉代临邛到今日邛崃,变的是名字,不变的是守护文明的初心。“古往今‘崃’”品牌将继续以法治为笔、文化为墨,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下一个千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