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夕阳 托起朝阳

  
2025-09-04 15:06:44
     

“一老”牵系着岁月安稳,“一小”承载着未来希望,“一老一小”的冷暖安危,是衡量群众幸福与否的重要标尺。

近年来,南部县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从“健康敲门行动”到“家门口养老”,从安全教育到“童伴妈妈”培训,从适老化改造到托育中心建设……以一个个精准务实举措,织密民生保障网,全力打造“银发无忧、稚子欢颜”的幸福生活圈,绘就满是烟火气的“朝夕美好”图景。

关爱“银发”便民服务送到家

8月30日清晨8点多,阳光轻柔洒落,家庭医生杨杰背着沉甸甸的出诊箱,准时敲响76岁独居老人周大爷的家门。“周大爷,这两天血压稳吗?上次的药吃了怎么样?”杨杰一边打开出诊箱,一边与老人交谈。

周大爷腿脚不便,儿女在外务工,过去看病得麻烦邻居帮忙叫车。自“家庭医生上门服务”推行后,杨杰成了他家“常客”,定期测血压、调药量,季节交替时还会贴心叮嘱。“医生不仅帮我调药,还教我用手机和娃视频,现在他们在外地也放心了。”周大爷感慨道。

南部县独居老人较多,“看病难”曾是不少家庭的心病。近年来,当地整合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组建家庭医生团队开展上门服务,将健康服务送进居民家。截至目前,全县已开通45条健康咨询热线,组建433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累计签约居民62.10万人,一般人群签约率77.53%,重点人群签约率93.3%;家庭医生团队已为3000余名高龄、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切实解决行动不便群体就医难题。

破解了“看病难”,解决吃饭难题的温暖举措也延伸至社区——“爱心餐厅”的饭香,飘进了老人们的生活。

9月1日正午,南部县长坪镇三清场社区的“爱心餐厅”里,饭香四溢、笑语不断,73岁的侯奶奶和老朋友相约来就餐。“红烧肉软烂,青菜清爽,比我自己煮的强多了!”侯奶奶说,家门口有了食堂,饭菜可口还实惠,饭后大家下棋、拉家常,餐厅成了老人们的“社交场”。

“既解决了老人们的吃饭难题,又让老人们有了精神寄托。”三清场社区党支部书记母志强表示,留守老人常面临行动不便、缺少精神慰藉的问题,社区希望通过“小餐桌”托起“大民生”,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家门口养老”经验,切实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据了解,该社区食堂于今年5月开业,推行适老营养套餐,可同时容纳100余人就餐,服务对象以60周岁以上老年人为主,针对行动不便人群还提供送餐服务,收获居民一致好评。

从家庭医生上门问诊,到爱心餐厅的适老套餐,南部县以实打实的民生举措,精准破解独居、留守老人“看病难”“吃饭愁”的痛点,让养老真正充满安心与暖意。


呵护朝阳让少年儿童茁壮成长

在精准解决老人“看病难”“吃饭愁”等民生痛点后,南部县将民生关怀的触角从“银发群体”延伸至少年儿童,以贴合童心、注重实效的创新实践,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朝阳”愈发明亮。

日前,南部县城市书房内,一场特殊关爱活动正在进行——县妇联将防性侵教育课堂搬进书房,为孩子们送上“安全礼包”。

在城市书房美食文化分馆、状元文化分馆,妇联巾帼志愿者借助典型案例、漫画、顺口溜,引导孩子们认识身体、明确隐私部位概念,还讲解性侵害的定义、常见手段、预防措施、应急处理方法及求助渠道,鼓励孩子勇敢对性侵害说“不”。孩子们聚精会神,不时举手互动,在轻松氛围中树立防性侵理念,增长自我保护本领。

“以前总觉得这些事难以启齿,没想到能通过这么有趣的方式讲给孩子听。”陪同家长纷纷表示,活动对孩子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作为南部县关爱留守儿童的核心力量,“童伴妈妈”由经过专业培训的爱心人士担任,她们扎根各社区“童伴之家”,不仅承担孩子们的日常看护、课后辅导,更会主动倾听孩子心声、疏导负面情绪,用亲人般的关怀填补亲情空缺。

近日,南隆街道老君山社区的“童伴之家”内暖意融融,一场“童伴妈妈”培训热闹开展。“妈妈们”通过趣味互动游戏,沉浸式学习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的方法,在轻松氛围中领悟陪伴的意义。

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培训聚焦留守儿童需求,以心理健康为核心,手把手指导“童伴妈妈”发现孩子的心理隐患。

这只是南部县“童伴之家”众多活动的缩影。今年暑期,各“童伴之家”积极发挥阵地作用,相继开展安全教育、实践体验等特色活动,涵盖防溺水、防欺凌、应急救护、心理健康、网络安全等主题,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实操演练、互动游戏等形式,确保孩子们度过安全快乐的假期。

近年来,南部县始终紧扣少年儿童成长的核心需求,以贴近童心的形式、注重实效的内容,将民生关怀的温度传递到“一小”群体的方方面面。这些举措不仅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了“保护伞”,更在他们心中播下安全、自信与热爱的种子,让每一颗如“朝阳”般蓬勃的童心,都能在细致入微的呵护下,向阳而生、茁壮成长,绽放出更加鲜艳明亮的光彩。

优化配套筑牢幸福生活“硬支撑”

从即时服务到长效保障,南部县将对“一老一小”的关怀,延伸至城市硬件建设,以适老化改造与育幼设施升级,为“朝夕美好”筑牢根基。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南部县滨江公园明月广场渐渐热闹起来。“这健身器材用着就是舒服,各方面都考虑得周到。”65岁的刘大爷随着器械的旋转缓缓舒展肩颈,脸上洋溢着惬意的笑容。

作为县“银发健身地图”的核心坐标,广场从设计之初就邀请县老年体育协会提建议——10余类器材按老年人体能调至适宜高度,台阶改造成平缓坡道,每50米设靠背长椅供歇脚。

“适老化不是后期补丁,而是城市建设的起笔之章。”县住建局负责人说,当地将适老理念融入规划、建设、管理全周期,优先保障老人生活需求与安全,真正实现从“被动修补”到“主动设计”的转变,让老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切实关怀。

另一边,县妇幼保健院托育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正酣。

近日,笔者走进项目建设现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工人们各司其职,有的专注于墙面装饰,有的忙着设备安装,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盼着早点建成,送娃托育就不用愁了。”家住翔合绿洲小区的李女士坦言,平时夫妻俩要上班,该项目建成投用后,将解决他们的“带娃”难题。

施工负责人介绍,项目已完成主体结构、砌体、抹灰及屋面工程,计划年底竣工移交。

县妇幼保健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运营后将按规范配备专业保育人员与保健医生,开设契合婴幼儿成长的照护课程,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管理、早期教育等服务。

据了解,该项目于2024年11月开工,位于南铁大道,用地9312平方米、建筑面积8250平方米,规划20个托班200个托位,建成后可提供优质普惠托育服务,有效缓解“带娃难”。

这些设施精准回应了民生需求:让老人健身更安心,让家长育儿少焦虑。这不仅是南部县民生答卷的生动实践,更彰显了一座城市的温度——从适老的长椅到待投用的托育中心,每一处细节都在传递“朝夕皆美好”的幸福,让生活在这里的人,切实触摸到安稳与希望。

(冯紫琳)

编辑:张晓雨   校对:何盈巧   审核:赵文